当前位置: > 香飘十里
老北京糖葫芦(老北京冰糖葫芦儿,京味美食故事)
2023-06-16 09:58:01
Mars
211
来源:大厨小艺

老北京糖葫芦。北京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传承的城市,各种各样的京味儿美食让人目不暇接,其中冰糖葫芦儿堪称人气爆棚,一支支穿满晶莹剔透红果的小棒,一律乱箭般插在稻草秸捆扎成的草靶上,微微探出街头,诱惑着来往的行人。

老北京糖葫芦

去北京旅游过的人,绝大多数都吃过冰糖葫芦儿。红彤彤的山楂红果,富贵喜气、晶莹光亮,十分招人喜爱,咬一口嘎嘣一声脆,甜里透酸、酸中带甜、甜而不腻、酸不倒牙、清香利口,可谓老少皆宜,而且价格不贵,被称之为人气王美食,糖葫芦儿也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城市北京的形象标杆美食。

对于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来说,提起冰糖葫芦儿,满心都是喜爱,生活在小胡同里的孩子,在那个没有麦当劳肯德基的时代,大多数都是啃着冰糖葫芦长大的。对于那些上了岁数的老北京来说,冰糖葫芦儿更是一种旧的念想,小小的一串儿冰糖葫芦儿,传承了太多太多的京味儿文化和民俗沉淀。

据上一辈儿的老北京回忆说,老北京四九城卖冰糖葫芦儿的小贩,各有各的吆喝方式和风格。东南城的前门、崇文门、宣武门,这一带是旧时的穷人区,多数人家没有院子,推门就进屋或院子浅,卖冰糖葫芦儿的用不着拉长音费大力气吆喝,吆喝的特点是“干、艮、倔、臧”。“蜜来哎——葫芦儿——冰糖儿多呀哎”“葫芦儿——冰糖儿多呀哎”,典型的短平快推销方式。

故宫周边以及北城西城是富人区,皇族多贵族大户多,豪宅大院林立,大部分是套院,太太小姐们住在三层院子的最里层,平时做些针织绣活,一听到卖冰糖葫芦的吆喝,她们就会使唤下人去买。这一带小贩的吆喝悠扬悦耳,韵味十足。“哎——大糖葫芦儿——呵”,用的是丹田之气美声唱法。

赶上年根儿,在厂甸庙会上卖的是大串糖葫芦,数十个山楂果用荆条串制而成,果上抹的是俗称糖稀的白色麦芽糖,大糖葫芦有六尺、四尺、三尺等大小尺寸,顶端插上纸制彩色小旗,有红有绿。这种糖葫芦不是拿在手里而是扛在肩上,或者孩童们喜气洋洋高高举着,小贩们的吆喝声变成了“哎——扛串儿”。《厂甸正月竹枝词》亦有云:“雪晴满路是泥塘,车畔呼儿走不忙,三尺动摇风欲折,葫芦一串蘸冰糖。”

说起老北京冰糖葫芦儿,不得不说三家老字号:“信远斋”“九龙斋”“不老泉”。信远斋的前身是信远斋蜜果店,原址在东琉璃厂,创办人是清光绪翰林,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朱益藩对信远斋的蜜果脯和酸梅汤非常欣赏,曾题写“信远斋蜜果店”匾额,悬挂在门楣之上。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一文中记述道:冰糖葫芦“以信远斋所制为最精,不用竹签,每一颗山里红或海棠均单个独立,所用之果皆硕大无比,而且干净,放在垫了油纸的纸盒中由客携去。”

不老泉始原址也在琉璃厂,纪晓岚对不老泉的糖葫芦非常欣赏,曾题写“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不老泉”诗句。原址在前门大街的“九龙斋”,售卖的一颗颗单个儿红果糖球儿,也极受百姓们的青睐,老北京有句歇后语“九龙斋的糖葫芦——别装山药啦”,可见九龙斋的糖葫芦儿是多么深入人心。

北京的冰糖葫芦儿盛行于民国时期,在食品店、公园的茶点部或影剧戏院里的,糖葫芦常摆在玻璃罩的白瓷盘里销售,制作精致、品种众多,有山里红、白海棠、荸荠、山药、橘子以及加入豆沙、瓜子仁、芝麻馅……各种口味的糖葫芦儿,是公子哥大小姐最时尚的美食。东安市场南门的“隆记”食品店制售的冰糖葫芦,新蘸出的葫芦上,金黄晶亮的冰糖贴在红果山药、海棠、橘子、荸荠上,在亮着灯光的玻璃罩内,流光溢彩,引人垂涎。

旧时还有一种糖葫芦儿,是挑着担子或挎着木提盒、竹篮走街串巷吆喝卖的:“唉——冰糖葫芦儿哟——新蘸的”出售的小贩,挑子一头木盘上支着竹片弯成的半圆形架子,上面有许多小孔插着糖葫芦,另一头是可当场制作用的火炉、铁锅、案板、刀铲及糖、红果、山药等工具原料。这种现场制作的冰糖葫芦儿,很受胡同四合院里少爷小姐们的喜爱。

制作冰糖葫芦儿绝对是一个技术活,挑选新鲜饱满大小均匀的红果,将红果拦腰切开,用小刀挖去果核,然后两瓣合上,用竹签串起来。冰糖倒入锅中,糖与水2:1的比例猛火熬20分钟,糖熬到黏稠透明状。如果熬制时间不够,糖会粘牙;如果熬得过久,糖则会泛苦味。将串好的红果贴着熬好的热糖上轻轻转动,糖裹得太厚,吃下去一口咬不着果,蘸上薄薄而均匀的一层才是地道做法。

三十多年前的北京很安静,即使在深宅大院,也能听到胡同里小贩用肉嗓子叫卖冰糖葫芦儿的吆喝声,那是个温暖的时代,风清天蓝、干干净净,不像今天的北京那么浮躁嘈杂。一串儿糖葫芦儿与人的一生颇为相似,不是一味的甜,因为有了酸的衬托,才更显它的甜,人生亦是如此。

本文关键词: 老北京糖葫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