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星辰大海
太阳系行星2(自带光环的美丽星球,太阳系第二大行星——土星!)
2023-07-15 09:28:01
Mars
216
来源:众星游

太阳系行星2。土星古称镇星或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直径约119300公里(为地球的9.5倍),是太阳系第二大行星。它与邻居木星十分相像,表面也是液态氢和氦的海洋,上方同样覆盖着厚厚的云层。土星上狂风肆虐,沿东西方向的风速可超过每小时1600公里。土星上空的云层就是这些狂风造成的,云层中含有大量的结晶氨。

太阳系行星2

巨大的土星

土星的自转周期为10小时30分,比木星稍慢,公转周期为10759天,一个土星年相当于28.5个地球年

土星因为它美丽的行星环而出名,它也是最早被发现具有光环的行星。土星环首先被伽利略在1610年7月用自制望远镜观察到。在1612年,土星环以侧面朝向地球,因此看起来似乎是消失不见,伽利略因此而感到困惑不解。在1613年他又再次看见了环,这使伽利略更加困惑。在1655年,克里斯蒂安·惠更斯观测到完整的土星环,他使用了一个比在伽利略时代能得到强大得多的望远镜。惠更斯观测土星并写道:“它(土星)被一个薄且平坦的环环绕着,环与土星没有接触,并且相对黄道倾斜。”在1675年,乔凡尼·卡西尼确定土星环由许多较小的环组成,中间并且有缝存在着,其中最明显的环缝在不久之后被命名为卡西尼缝。卡西尼缝存在于A环和B环之间,宽度有4800 公里。在1859年,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提出土星环不可能是固体的,否则将会因为不稳定而碎裂。他认为环是由为数众多的小颗粒组成的,每个颗粒都独立地环绕着土星运行。透过光谱学的研究,立克天文台的詹姆斯·基勒在1895年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

关于土星环的起源有两种主要的理论。一种理论是在19世纪提出的起源于洛希极限,认为环原本是土星的一颗卫星,因为轨道的衰减而落入洛希极限的范围内,因本身不够紧密而被潮汐力扯碎,这种理论又演变出卫星被小行星或彗星撞击而瓦解的学说。第二种理论认为它并非来自卫星,而是从形成土星的原星云中直接形成的。

美丽的土星环

土星有为数众多的卫星。精确的数量尚不能确定,所有在环上的大冰块理论上来说都是卫星,而且要区分出是环上的大颗粒还是小卫星是很困难的。到2009年,已经确认的卫星有61颗,其中52颗已经有了正式的名称;还有3颗可能是环上尘埃的聚集体而未能确认。许多卫星都非常的小:34颗的直径小于10 公里,另外13颗的直径小于50 公里,只有7颗有足够的质量能够以自身的重力达到流体静力平衡。

土星的众多卫星

在1980年11月,航海家1号太空船拜访了土星系统,送回了第一批行星、环和卫星的高分辨率影像,这是第一次人们可以看清土星表面的变化和围绕着它的各式各样的卫星。航海家1号执行了近掠土卫六的任务,使人们对这颗卫星大气层的认识增进了许多。但同时,它也证实了可见光是难以穿透土卫六大气层的,因此还是未能观察到土卫六表面的详情。这次的近掠也改变了太空船的航向,使它的飞行轨道偏离了太阳系的平面。差不多在一年之后的1981年8月,航海家2号继续对土星系统进行研究,拍摄了更多土星卫星的近距离照片,并且也发现了土星环和大气发生变化的证据。

土星探测器

在2004年7月1日,卡西尼-惠更斯号太空船完成SOI(土星轨道切入)的操纵进入了在土星附近环绕的轨道。在SOI之前,它已经广泛的研究过这个系统。在2004年6月,它首度近距离的飞越土卫九,并送回了高分辨率的影像和数据资料。卡西尼号飞越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并且用雷达影像获得了大湖、海岸线以及许多海岛和山的影像。在2004年12月25日释放登陆艇惠更斯号之前,两度飞越土卫六。惠更斯号在2005年1月14日登陆土卫六的表面,在大气层中下降的途中和着陆以后送回了大量的数据。在2005年当中,卡西尼号多次飞越土卫六和其它的冰卫星。卡西尼号最后一次飞越土卫六是在2008年3月23日。

了解更多天文资讯,欢迎关注“众星游”!

本文关键词: 太阳系行星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