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化瑰宝
张元干简介(爱国词人张元干)
2023-07-26 10:28:02
Mars
157
来源:永阳古城

张元干简介。1.月洲张氏家族,建有读书楼,张肩孟榜此楼为“寒光阁”,专供本族子弟读书之用。昌龄、肩孟督课甚严,要求子弟饱读经书由科第出仕,故张氏子弟多立志登科以求取功名。元幹祖父肩孟早年曾作一诗刻于溪边一块石上勉励其后辈勤学,立志夺取科名。 元幹14岁前在农乡,在这种励学求仕的充满书香的氛围中,甚受浸染,也苦学经史子集,为仕途进取和诗文词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元干

2.元幹3岁时母亲逝世,弟又亡故,父亲张动在河南临漳县为官。于是元幹14岁即到临漳,随父生活和读书。在父亲的教诲和鞭策下,元幹学业益进,能作诗与父亲的友人相和赓唱。他的父亲挚友欧阳懋(欧阳修之孙)称赞他“辞藻可观”,客人莫不对他的“敏悟 ”感到惊奇。

3.徐俯,字师川,号东湖居士,江西修水人,是当时著名的江西诗派的领袖。有气节,南宋时官至副宰相。他教导元幹作诗要以意剪裁,既能放纵表达,又能收束,切不可闭门造车。元幹既从他那里学得做诗方法,又受到他人品的影响。

4.元幹在南昌常参加诗社活动,与诗友一同切磋、唱和。诗社中有许多饱读诗书、诗写得很好的人,如洪炎、汪藻、吕本中等人。后来这些人都做了高官,而且成了著名诗人。元幹在诗社中常与社友评论诗歌,激动时会卷起袖管伸出手臂。可见其认真和活跃。

5.太学是全国唯一的最高学府,学生会上舍、内舍、外舍三个等级,上舍最高。元幹入太学就当了上舍生,而且才华横溢。据李纲说,元幹在太学学习时,名声突出。

6.元幹客居京城,由于他父亲和几个伯父都在京城为官,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都很好,自己又风流倜傥,因而像一般公子哥儿那样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拥着美女用百分金钱作掷“呼卢”的豪赌,或与美女同坐着油壁车,手拉手一起游览国家公园上林苑。

7.元幹有个姨母在河南信阳,从未见过面。于是趁回闽机会,先绕道到信阳拜见姨母。老姨母见他长得一表人才,又想起已经死去的元幹母亲,悲喜交集,留他住了几天,姨甥之间不免有许多话诉说。可见张元幹是个十分敬重长辈和重感情的人。

8.向子諲,河南开封人,曾任官潭州知州(相当今之长沙市长),金兵入侵,他率兵抵抗。金派使者来宋议和,他坚决不让入境。累官至户部侍郎(相当今之财政部副部长,因反对和议,得罪秦桧,被迫致仕(退休)。此时住在南昌。元幹顺道到南昌拜访,住了几天。元幹对这个舅父十分敬重,称赞他“守节仗义”,“正色立朝”,“视富贵如浮云”。向子諲的人品气节,为张元幹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9.元幹回闽完成公事后,在这一年6月回到永泰祭祀。他意外发现了祖父张肩孟亲笔留下的买田契约,所买之田的田租是作为祭扫肩孟原配夫人刘氏坟墓的费用。这个墓究竟在何处,元幹从未听过,也未见有人去祭祀过。原来这个刘氏是肩孟姑母的女儿,肩孟从小由嫁在福清的姑母抚养成人,又把亲生的女儿嫁给肩孟为妻。婚后只生一女,嫁给了陈姓,活不长就死了,肩孟买田契约就藏在陈姓外甥家里。肩孟继娶林氏,生了五个儿子,都发迹起来,可是刘氏之墓却被冷落了。

元幹了解底细后,决定自己做父亲没有做的事。亲自到福清灵岩寺周围,披荆斩棘找到了祖母刘氏的墓,除去乱草,加以修葺,围以矮墙,增植松柏,重立墓碑,连外祖三个墓也一并修好。他认为这是他奔走多年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终生无憾。

后来他写了《幽岩尊祖录》一文,记录了这件事的本末。为此文题跋者有数十人,不少是当时大师级的人物和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如杨时、游酢、朱松、陈瓘、徐俯、李纲、吕本中等,都称赞张元幹的孝义,为社会树立良好的风范。这对年青的元幹来说是莫大的荣誉。

10.元幹在家办完事后,于11月离乡,次年正月至江西南昌,拜陈瓘为师。陈瓘实际是元幹的政治老师,对元幹一生的爱国思想和气节影响至大。

陈瓘,字莹中,号了堂,也号了翁。福建沙县人,此时在南昌。陈瓘官右司谏时反对蔡京为相,认为蔡京奸邪,必定祸国殃民,因而被贬。后来任官都司,上书指责奸相曾布之罪,又被贬。凡三起三落,蔡京必欲置之于死地。元幹陪陈瓘游庐山,累月,一边游山,一边纵论古今兴亡成败,常至夜半。陈瓘预见天下必将大乱,向元幹推荐李纲,说李纲以后是个真宰相。

11.1121年方腊在浙江起义,朝廷派兵镇压,江西受到占事威胁,元幹为避战祸,回到家乡永泰。过了冬天,第二年(1124)春天离闽赴汴京。他牢记师尊陈瓘的教诲,特地到无锡梁溪拜谒李纲。此时李纲因父逝在家守孝。李纲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李纲热情地接待了这个年青人,留他住下来。两人历论古今兴亡成败之故,常至深夜。元幹给李纲留下了良好印象,认为元幹言谈鲠直,声音洪亮,而且文章明晰而有新见,与众不同。李纲对元幹的影响,超过了陈瓘。

这年年底,元幹到达京城。

12.1126年(靖康元年)春天正月,金兵大举南下,渡过黄河,进围汴京。徽宗东逃,传位钦宗。钦宗也准备逃跑,被李纲坚决留住。无人敢当守城大任,李纲自愿担当,被任为亲征行营使,主持抗敌守城大计。元幹被李纲任为行营属官,参入帅幕。此时李纲做了两件大事。

1.上《却敌书》,主张抗战御敌,反对逃跑、投降。2.参加守城战斗。

正月初八夜,金兵强攻汴京水西门,数十只火船沿汴河顺流而下,要冲破城门。元幹随李纲登城督战,募敢死队2000多人,用长钩把火船拖到岸上,投石砸碎,从夜晚到第二天早上,击退了敌人的进攻。初九日金兵强渡护城壕,架云梯再次攻城。元幹又随李纲指挥战斗,命令宋军发箭射敌,用手炮擂木打死敌兵,并缒城而下烧掉云梯,自早晨战到天黑,杀敌数千,终于保住了京城。这时各路勤王之师相继赶到,金兵不得不向北撤退,京城围解,抗战取得了胜利。这一年元幹36岁,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年,他的理想由“坐看平辈上青云”而变为爱国抗战,成为他后半生始终不懈的追求。

13.金兵撤退后,投降派以“专主战议”的罪名排挤李纲出京,不久又贬到南方去,元幹同时被黜,流落至淮上(今安徽、江苏北部淮河一带)。这一年冬11月金兵再次南下,钦宗在投降派包围下,放弃抵抗,汴京沦陷。徽钦二帝及后宫及大臣被俘北去,中原千里之地残破。元幹闻讯痛心疾首,作诗《感事4首》抒发悲愤,痛斥投降派的无耻卖国,主张要坚决抗战制止敌人侵略。

14.冬,元幹从淮上南下杭州。此时金兵渡江奔袭高宗,高宗仓皇逃到杭州,扈从统制刘正彦、苗傅兵变,逼高宗传位皇子。江浙一带盗贼纵横,元幹避乱至湖州,目睹危局,愤恨交集,在太湖上作《石州慢》一词。词的内容和调都不同以前,是元幹词作从“绮罗香泽”改变为忧国伤时的开始。

15.战乱中元幹带着家眷到浙江湖州避难,暂住乡间的千金村,生活相当窘困,时有断炊。他有诗说自己“客里了无况,乱来何止贫。”又说:“无米糁藜羹”。也就是说没有糁着野菜煮。他的朋友有诗说他“长饥犹著书”。可见他是倔强的,虽常饥饿,仍然著书不断。

16.元幹在福州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志同道合的爱国抗战派人物,如李纲、张浚、折彦质、李弥逊等人。

李纲是元幹的良师益友,也是当世的民族英雄,最为元幹所敬重。每到年节,元幹必登上松风堂,向李纲敬酒,并期望李纲东山再起。

张浚是李纲被贬后抗战派的领袖,两度来福建任最高的军政长官。他十分礼待元幹,元幹不但十分敬重,而且期待他力挽危局。

折彦质普是李纲的部属,一度来闽任福建最高的军政长官,是元幹早年结交的朋友。旧友重逢,自不免多所来往,或互相唱和,或陪其游山。元幹有诗给折彦质云:“谁办兼忘世,公当急济时。”可见他对这个朋友也期待甚殷。

李弥逊曾官户部侍郎,秦桧主和,弥逊力持反对。秦桧邀其至私第,以高升诱其放弃反对,弥逊严词气绝,归隐连江西山。元幹与他来往最密切,唱和也最多。

可见张元幹与朋友交往,都是以抗战救国为目的,是他爱国精神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17.元幹虽常住福州,但亦不时回乡。据其诗文可知,他有两次回永泰。

一次是绍兴六年(1136年)四月,永泰重光寺前溪流暴涨,渡船倾覆,百姓僧尼溺死者有30余人。元幹目睹此情,即时呼舟拯救,共活5人。并作《荐拔水陆功德疏》,以超度溺死者。足见元幹对人命的高度重视与关切,见义而勇于施救。

18.元幹回永泰的另一次是绍兴十五年(1145)二月,当时永泰县主簿李文中,在溪阁置酒与元幹宴饮。元幹有短文记其事:“日暮雨过,尽得云烟变态,如对营丘著色山,坐客有歌《怨王孙》者,请予赋其情抱,叶子谦为作三弄,吹云裂石,旁若无人,永福前此所未见也。老子于此,兴复不浅。”短文后有元幹《怨王孙》一词,用词画出了一幅雨霁后傍晚的溪景图。表现了从傍晚到天黑各种自然景物的动态。这是张元幹唯一留下的对家乡山水云烟的描绘,见出了他的故乡的热爱。

19.元幹在福州未有定所,1141年春,才自建房屋定居,命名“鸥盟轩”,取退闲结友之意。他有诗写鸥盟轩:“卜筑几椽临水屋,经营数亩傍山园。酒杯剩喜故人饮,书帙遮老眼昏。”可见鸥盟轩面积不大,但面临江水,依傍山边,有花园。喜与朋友在轩中饮酒,并有很多藏书可读。他很满意轩中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忘记时局。当听到金兵再次侵宋时,他有诗说:“会见敌营如破竹,不应淮甸又加兵。”他为战事再起而焦急,期待敌兵败如“破竹”。

21.1140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李纲因临其弟之丧,哀痛过度而逝。张元幹亲临李纲之丧,作《挽少师相国李公五首》深表哀悼。其中第四首云:“壮志深忧国,丹心笃爱君。谤书兴众枉,谏疏在奇勋。风咽梁溪水,山悲湛岘云。空馀双鹤舞,鼓吹不堪闻。”既赞扬李纲的爱国和功业,又惜其遭谤去国。四月十五日又为文祭李纲,再赞李纲“拨乱反正,扶危救倾。奋不顾身”无人比得上;并对其受到小人的诬陷中伤而感到愤恨不平。十二月十四日李纲下葬,元幹又为文以祭,“意东山之起兮,夫何哭于西州之路”,说自己期望李纲东山再起,却不断李纲竟逝世了。后来又写了《追荐李丞相设斋疏》。元幹为什么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作诗文悼祭李纲?就国家而言,李纲身系国家安危,李纲之死是抗战事业的一大损失;就个人而言,元幹失去了一个最为尊敬的伯乐和师尊。故其文辞特别哀切,实际也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痛和对主和派的愤恨。

22.元幹出狱后离开临安,初秋漫游至湖州太湖。故地重游而中原仍然沦陷于敌,不禁悲愤交集,写下了《水调歌头》一词,全词借重游太湖抒情,这次离前次游太湖已过了十多年,中原依然沦陷,自己也壮志难酬,被削籍之后,更没有报国的机会,深感辜负了当年壮志,愁对故园,不禁流下了老泪,简直可以洒遍南方。但他表示虽老而雄心犹在,然而又痛感难以实现。悲愤交集,声调激越而又苍凉。

23.陶陶兀兀,遇饮辄醉,着枕即寐。一念不生,万事不理。至于酒醒梦觉,则又大笑而起,摩腹叩齿。孰不睥睨曰:‘此老真甚愚!’”

这是真实的写照,生动的坦露,但说他“一念不生,万事不理”即不尽然,因为爱国和壮志始终难以忘怀。

24.元幹最后10年基本都在外漫游。1158年,寓居杭州西湖之畔,结识杰出词人张孝祥。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24岁以状元及第,才华横溢。这时元幹68岁,而孝祥年青,同气相投,交往甚欢。元幹多次热情款待,孝祥甚为感激,曾给元幹信云:“仰蒙笃宗盟之契,奖予非他人比。感激恩义,铭镂不忘。”又推赞元幹“高名全节,照耀宇内。”张孝祥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著有《于湖集》。其词风与元幹颇相似,显然受到元幹的影响,从其所作的《六州歌头》可以看出。据说此词作于孝祥任建康留守席上,抗金统帅张浚读后,感动得为之罢席。

永泰人张元幹(1091-1161)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 他一生爱国,反对侵略,反对投降,坚决主张抗战救国。 他继承了《诗以》、《离骚》以来爱国主义思想和赋比兴的创作传统,创造性地发展了苏轼的豪健之词,以词作为爱国斗争的武器,吹响了救亡图存的号角,为后代留下了足以播扬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诗词,开拓了辛派壮健之词的道路,为中国古代词的发展树立了一个里程碑。

历代名人对他的词篇都有很高的评价。毛泽东主席喜爱他的词,周恩来总理高度赞赏他的词。在这里,我们用文、图、表结合,展示他的光辉一生。

本文关键词: 张元干
本文标签: 家国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