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纵情山水
河汾门下典故(楹联背后还有这样的故事)
2023-08-04 10:58:03
Mars
183
来源: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

河汾门下典故。皇城相府的楹联有很多

河汾门下

大多都深有寓意

这是挂在大学士第门前的一副楹联

河汾礼乐四季忧民日

海岳文章千秋报国心

#1

河汾之学

河汾之学是隋末大儒王通在河汾之间讲学的活动。

王通,山西万荣人,生于隋开皇年间,家族世代以儒学传家,十八岁举秀才,终年三十四岁,谥号文中子。是初唐四杰王勃的祖父。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那在隋朝,也有隋文帝、隋炀帝四请王通的故事。

#2

王通

王通自小聪颖过人,又刻苦用功,曾六年衣不解带,学习各科知识,十岁就和父亲商议国家大事,十五岁能为众人解题答难。仁寿三年王通胸怀治国安民的抱负到长安见隋文帝,献上《太平十二策》,文帝大悦,但是公卿不悦,所以没有被重用。隐居河汾十余年,续修六经,讲学授业,门弟子数百人,大家尊称为“河汾门下”。

隋文帝知道后,后悔自己听信谗言,错失良才,马上派人去请,王通拒不受招,此为一请。大业元年,隋炀帝又招,此为二请,大业十年,尚书再请,王通避而不见,此为三请,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封王通为著作郎,国子博士徵,王通仍然坚辞不就,此为四请。在《三字经》中记载“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他知识渊博,一生潜心研究,在哲学、政治、教育各方面都很出众,赵郡李靖、南阳程元、窦威、房玄龄、魏征都是王通的门人,实为真正的“文光射斗”。

这个故事引人深思:王通虽踌躇满志,却怀才不遇。四召而不赴,足见其在道而不在位。他才高八斗,志在研讨兴国富民之道,真可谓“诗书千载经纶志,松竹四时潇洒心。”

#3

相府主人——陈廷敬

而相府主人陈廷敬,自幼就攻读诗书,心系天下。九岁时就赋有“要使物皆春,定须春恨释”感人的诗句。在朝为官,潜心研读儒家学说,推行用儒学来健全官僚制度,改善百姓生活,为大清的繁荣昌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曾教育子孙“文字元多累,功名是偶逢。”

在为官的同时,笔耕不辍,完成了大型巨著《午亭文编》《韵文佩符》等。晚年更是老而弥坚,坚守初心,矢志不渝的尽忠职守,不遗余力主持编纂了闻名中外的《康熙字典》。“抛残绮语文焉用,老罢丹心事可论。”无论是为学,还是做官,陈廷敬几乎做到了极至,康熙皇帝高度评价他为“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

为官,要尊崇河汾理学的礼乐思想

忧国忧民

为学,要有海深山高的文章学问

报效国家

这无疑是这位帝师名相一生的真实写照!

本文关键词: 河汾门下
本文标签: 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