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尚穿搭
电影小鞋子简介观后感(《小鞋子》:奔跑中的童话)
2023-06-22 11:58:01
Mars
209
来源:光明网

电影小鞋子简介观后感。作者:杜宜浩

电影小鞋子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70个国际儿童节。相信每代人对于童年的回忆都会定格于不同的画面,在这些记忆中儿童电影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儿时观影中的触动转化为我们的成长经验,同时它也成为标记童年的标尺。在当今世界影坛,伊朗的儿童电影以独特的儿童视角、现实主义的影像风格和深刻隽永的主旨表达成为最特殊的存在,在这些影片中《小鞋子》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它既可以看作是奔跑中的童话,也可以作为一则社会现实的寓言。

《小鞋子》海报

奔跑中的伊朗儿童电影

伊朗电影因20世纪60年代末的伊朗“新浪潮”电影而走向世界影坛,1979年到2000年间,伊朗有近300部电影在国际各大电影节获奖,新千年后继续为国际所关注。伊朗电影最突出的特点是儿童电影数量众多,并且艺术水准较高,这是其他国家未曾有的现象。

伊朗儿童电影的创作态势可以用“奔跑”来形容,这与伊朗电影的创作环境有极大关联。在伊朗,宗教与政治几乎是无法触碰的话题,甚至女性形象也成为电影表达的禁忌,多数伊朗导演在创作中尽力规避这些题材,将表现对象转向儿童。同时,伊朗儿童电影蓬勃发展来源于国家的扶持,1960年代,伊朗王后倡导创办的青少年教育智力发展中心(简称Kanun)成为伊朗儿童电影最初的发源地,包括阿巴斯在内的众多导演都曾有过为Kanun拍摄儿童片的经历,对伊朗儿童电影的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与其他国家仅仅承担教育功能的儿童电影不同,伊朗儿童电影几乎都是以儿童的眼光来审视成人世界,表现社会问题。现实主义风格是伊朗儿童电影的一大特征,这与1960年代伊朗“新浪潮”电影中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推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影片的现实主义风格不仅表现在启用非职业演员、长镜头拍摄,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另外,伊朗儿童电影还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蕴含着对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思考,超出了儿童电影本身的意指范畴。而这些特征在《小鞋子》中均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儿童视角与成人话语

故事围绕“鞋子”这一核心意象展开,以鞋子的丢失作为开端,以鞋子问题的解决作为结局,由此建立了孩子与成人两个世界。故事逻辑的通畅皆源于孩子的讲述视角,对成人来说并不构成问题的鞋子,在孩子的逻辑中却成为无法逾越的难题,恰恰是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和处理问题让影片充满了童趣。

《小鞋子》剧照

在多数伊朗儿童电影中,儿童世界通常都是作为成人世界的镜像而存在,这在《小鞋子》中也有所体现,虽然儿童的视角能够给观众带来天真无邪的感受,但成人世界却又不断地投影在儿童视角的叙事中。影片最大的转折出现在父子两人前往富人区求职的段落,骑着自行车的父子很容易让人回想起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中的父子形象。在家中滔滔不绝地数落老婆和孩子的父亲,在富人面前竟然成为了彻头彻尾的“失语者”。“鞋子”的问题最终还是需要依赖成人解决,阿里使劲了力气也未能赢得球鞋,最终是父亲用赚来的钱实现兄妹两人的愿望。导演马基德•马基迪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我在电影中把孩子置于这种艰苦的条件中,是为了向今天的孩子们传达一种责任感,让他们知道必须努力塑造自己。”这里的责任感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使孩子对生活现实完成认知,正像在影片中我们通过阿里的眼睛看到了成人世界的秩序和规则,除去童话色彩,《小鞋子》也是成人世界的寓言。

如果将伊朗与中国的儿童电影进行对比,能够看出两个国家对于儿童电影理解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按照表现内容的不同,儿童电影可以分为“幻想型”和“现实型”,伊朗儿童电影属于很典型的“现实型”。而当下中国主流儿童电影倾向于“幻想型”,即强调想象力,注重通过神秘和奇特的艺术效果来展现和释放儿童的内心情感,且以动画片为主。近年来,虽然也出现了《孙子从美国来》《如果树知道》《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等以儿童为表现对象的现实型电影,但影片主旨过于晦涩和成人化,并非儿童能够接受。反观以《小鞋子》为代表的伊朗儿童电影在儿童接受与主旨传达之间达到了平衡。

从影片的社会价值来看,儿童电影是应该受到重视的电影类型。正如马基德•马基迪在谈论儿童片拍摄时所说的——要带着使命感拍电影,因为它不仅为儿童编织起童话般的梦境,还充当着传递价值的重任。

(作者系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讲师,电影学博士)

本文关键词: 电影小鞋子
本文标签: 观后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