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化瑰宝
高山族的节日风俗(对于高山族你了解吗?--何雨春)
2023-06-24 08:28:01
Mars
159
来源:东方彩墨

高山族的节日风俗。

高山族的节日

传播:人文 | 艺术 | 收藏 | 推广

《高山族》136cmX68cm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地区,也有少数散居在福建、浙江省等沿海地区。高山族聚居地区主要在台湾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

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

猎生产为辅。高山族的手工工艺主要有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大体可分为泰雅、邹、排湾三种语群。没有本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

《高山族》136cmX68cm

高山族女子的衣饰式样,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泰雅人、赛夏人、曹人和阿美人的短衣长裙式;二是布农、鲁凯人和排湾人的窄袖长衣式;三是雅美人的半裸露式。上身常常只穿一件背心,下体仅横围一块腰布。冬季则用一块方布自左肩围裹其身,于左肩上打结。高山族各族群男女皆重装饰。饰物种类很多,主要有贝珠、贝片、琉璃珠、猪牙、熊牙、羽毛、兽皮、花卉、银铜首饰以及钱币、纽扣、竹管等。他们用这些饰物把浑身上下装饰得琳琅满目,五光十色。尤其是男子,盛装时几乎从头到脚都有装饰,有些男子尤其是头领的头冠甚至比女子头冠更为复杂和多姿多彩。

《高山族》136cmX68cm

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在歌谣里他们歌颂勤劳勇敢的英雄,控诉受压迫剥削的苦难,向往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清黄叔《台海使槎录·番俗六考》记载34首番歌,其中有歌颂劳动、反映生产斗争的肖垄社《种稻歌》、大武郡社《捕鹿歌》;歌颂祖先、歌颂斗争历史的阿束社和武洛社的《颂祖歌》;歌唱新婚、会饮等生活题材的南北投社《贺新婚歌》、南社《会饮歌》等,还有力田、念祖、被水、认饷、祀年和别妇等内容的民歌。

现代高山族民歌中,反映生产劳动和斗争的有耕作、狩猎、捕鱼和祭祀、会饮、祝年等歌;反映恋爱和婚姻的有恋歌、抒情示爱歌、婚礼、思妇、念夫等歌;一般生活民歌包括怀乡歌、悲歌、禁忌歌、迎宾、送宾、怀念、思家等歌。

《高山族》136cmX68cm

丰收节,又叫丰年祭、粟祭、丰收祭、收获节,高山族同胞把这个节日叫做“莫拉努?马拉期塔”,意思是通过祭祀祖灵,祈求来年丰收、人畜兴旺,是高山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海祭:卑南语称“摩娜累雅湾”,是台湾高山族支系卑南人于每年粟收后举行的传统祭祀节日。相传,卑南人居住地区本无粟,只因一位祖先到东海岛去取来粟种,才开始种粟,从此,五谷丰登。为了感谢祖先的恩德,卑南人每年要向海中的祖灵祭新粟。

《高山族》136cmX68cm

捕鱼祭:每年农历五月择日举行的捕鱼祭,是台湾高山族支系阿美人的传统祭祀节日。

射耳祭:每年阴历五月择日举行,是台湾高山族支系布农人的传统祭祀节日,又称打耳祭。布衣语称“马那克塔而样”,意为射鹿耳。节期七天。

《高山族》

杵歌是以木杵敲舂为特点,且歌且舞的舞蹈形式,有“杵音”“杵乐”“杵舞”等称,以居住在台湾日月潭边邵人的杵歌最为著名。邵人是高山族曹人的分支,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从嘉义东南的大浦迁徙到日月潭边定居。日月潭是台湾最大的湖,面积约28平方公里,位于水社大山的山麓,海拔600米,山清水秀,环境幽美,为“杵歌”的表演增添了情趣。

“杵歌”源于劳动生活,过去,邵人舂粟多在室内地面挖一臼形洞,底铺盘石,将粟谷倒入,用两头粗中间细,长约2米余的木杵舂米,后来逐渐发展为多人表演的歌舞。此舞,由于杵之长短,粗细不同,舞者用力或轻或重,从而形成一组天然的木石乐音(b2、b5、b6、b7),而且用称作“塔刊”的竹筒乐器击地声作为伴奏。表演时,舞者随歌挥杵,交错敲奏,忽聚忽散,错落有致;时而踏地、轻摇,时而左右摆动,优美委婉的歌舞,和着天籁般的杵音和竹筒声,相得益彰,美妙之极。

何雨春:清华大学书画高研班副主任、创作课程导师(主讲导师),清华紫光文创园高碑店文创中心副主任,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创作基地副主任、国画艺委会秘书长,何雨春中国彩墨画工作室导师、人物画专项工作室导师,东方彩墨画院院长,云南大理大学客座教授,北京石齐画院特聘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何雨春艺术主张:纵观中国画发展,是不断的融入新元素,从西方到东方的元素结合,从传统到当代的元素结合,逐步形成一种全新的绘画元素,全新的绘画模式,这种绘画的变革,由于色彩直入中国传统绘画之中,打破了单一的传统笔墨形式,打破了以色助墨的形式,形成了“色墨并举,色墨共生”的万紫千红的彩墨新声。

本文关键词: 高山族的节日
本文标签: 节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