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梦醒时分
我的大学梦演讲稿高中(我的大学梦)
2023-07-27 08:28:01
Mars
170
来源:吴江通

我的大学梦演讲稿高中。▲作者大专毕业证书

我的大学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如今,大学本科、硕士,甚至博士文凭,已是屡见不鲜了。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张大专文凭,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对于我来说,更是显得格外的珍贵,它圆了我儿时的梦想,为我的人生增添了亮色,我为此也付出了不懈努力。

一、儿时梦想

▲芦墟镇观音桥北堍西北街46号,作者出生的地方

▲作者父亲年轻时和作者祖母合影

1948年出生的我,是一个“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40后,我出身在芦墟镇上一个书香门第。祖父王荫周早逝,祖母凌肇坤是莘塔陆家桥凌氏家族的大家闺秀,大伯王奎珍、二伯王耕珍均毕业于复旦大学,我的外祖父陈庚生,莘塔龙泾人,移居芦墟后是镇上有名望的乡绅,大舅陈魁斗、小舅陈魁文都是浙江大学毕业。

▲作者父母亲年轻时合影

我的父亲王加珍、母亲陈瑞定同岁,早年分别就读于上海麦伦中学和杭州云素女子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后,被迫中断学业,回芦墟定居。在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下,“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影响着我。父母亲对我们弟兄几个的学业寄予厚望。从我懂事开始,就立志要努力读书,将来上大学。

▲作者小学毕业证书

1954年,我进入了芦墟西中街小学,开始了读书生涯,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在小学二、三年级,特别是语文方面,已经初露天赋。记得有一次,我小学三年级班主任费德圻老师将我写的小作文拿给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张爱莉看,张老师读后赞叹说:“我们五年级的学生也写不出来。”

▲作者初三年级时的两本作文簿

▲初三语文老师陆祖丰对作者作文的评语

1961年,我进入了芦墟初级中学读书,在校期间,各科成绩在班级中名列前茅,特别是作文,经常作为范文在学校宣传橱窗中展出,我是初三语文老师陆祖丰最得意的学生之一。

此时,我的两位堂兄王迪哲、王明哲,已分别在北京师范大学、江苏教育学院毕业,他们成为我学习的榜样。中考时,在老师的鼓励下,我的第一志愿选择苏高中。

二、道路曲折

▲作者初中毕业证书

1964年,我满怀信心参加了当年的中考,不料命运多变,可能是压力太大的原因,考试时临场发挥失常,不要说苏高中,连本县的普通高中也没有考上。意外的落榜,震惊了老师和周围的同学,人生遭遇第一次沉重打击,也落空了父母对我的期望。还好,同年,我的哥哥王泰哲(见“吴江通”2019.4.9《芦墟名门走出的园艺专家》)考上了南京林业大学,给了父母莫大的安慰。

▲作者插队落户批准书

同年9月,我响应党的号召,到本乡光明大队十七生产队插队落户,那年我16周岁。

▲芦墟石灰窑

初到乡下,当时农村中的落后和艰苦状况,是我想象不到的。从镇上到队里要摆渡过两条河,还要走过小河上的两座竹桥。没有通电,农活都是手工做。插队第一天参加劳动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当时,芦墟窑业发达,生产队农闲时唯一的副业,就是手工制作土坯。那天,队长亲自带领我和其他两位知青进行踏泥,为制坯提供泥料,我卷起裤脚,赤足在深秋稍带寒意的淤泥中,反复踩踏,一天下来,泥水溅得满身都是,脚酸得提不起来,人生第一次尝到劳动的辛苦。回到宿舍,坐在床前,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沉思发呆,几月前还坐在明亮的课堂里朗朗读书的我,瞬间环境巨变,反差之大,一下难以接受。

幸好,队里朴实、厚道的贫下中农,热情地手把手教我各种农活,我学会了拔秧、插秧、耘田、割稻、种油菜、摇船等,他们还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胜似亲人的情感,似雨露滋润了我的心田。我自小瘦弱的身体,也在劳动中得到了锻炼。

1965年,我的另一位堂兄王熙哲考取了东北工学院,我在给他送行回来的路上,想到自己儿时的大学梦已渐行渐远、遥不可及,不禁触景生情,潸然泪下。

▲太浦河边

1966年,公社成立林苗圃场,把从芦墟大桥至上海青浦县交界处的太浦河两岸土地归集起来,培育树苗林木,需要劳动力,我进入了苗圃劳动。虽说旱地的劳动总比水田好一些,但也并不轻松,挑担、施肥、浇水、锄地、松土、种苗起苗、采桑养蚕,我样样都干,特别是挑水、挑粪,近百斤的担子要从停在太浦河岸边的船上挑上岸,有时要挑上高坡,甚至还要穿过沪青平公路,到马路对面的地里浇灌。

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我挑着一担粪水正在穿越马路,一小伙子骑着自行车过来,由于车速太快,前轮碰撞到我担的水桶上,顿使我失去平衡,担子从肩上滑下,人也随之倒下,粪水洒在马路上,也溅在我身上,一辆驶来的卡车,在我前面几米处急刹车,我惊魂未定地站起来,总算幸无大碍,好在那时公路上车辆不多,仅遇这一次,记忆深刻。

在繁忙的劳动之余,我唯一的乐趣就是看书,并把书中看到的故事在劳动休息时讲给大家听,场里的老农大多不识字,有人要给在部队的儿子写回信等,我也总是乐于代笔,很受欢迎。场领导发现我有点文才,场里的黑板报也叫我负责,凡是文字方面的事,也叫上我,就这样,我在场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和寒暑。

▲盛泽镇工人文化宫设“知识青年支边报名站”

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我的那些考上高中的同学也都纷纷来到农村插队,我庆幸自己当时听党话、跟党走的正确选择,同时也想到,他们读了高中也无法上大学,更何况是我了。儿时的大学梦看来真的要成泡影了。

1974年5月,我经在芦墟农村信用社工作的老同学袁宗裕介绍,来到信用社当农金员(临时工性质),我十分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虚心学习,吃苦耐劳,穿梭在本乡各村的乡间小道上。和银行、粮管所的同志一起,背起铺盖,到当时公社的样板大队云字村搞分配试点。由于工作踏实肯干,给信用社的领导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正好上级给信用社2个正式编制的名额,因当时人事权在公社,信用社领导就向公社推荐了我和另一个大队会计,但均未被采纳,公社领导另外选派了两位在劳动中表现突出的苏州插青进信用社,我被辞退了,社领导十分惋惜,但也无能为力。1975年4月,我又回到了苗圃,重新拿起锄头,挑起担,在劳动中,腰旧伤复发,我只能边参加劳动,边求医治疗伤病,一度情绪低落,人生跌入低谷。此时,儿时的大学梦想连想也不敢想了。

三、柳暗花明

正当我心灰意淡的时候,1975年9月的一天,场领导找到正在地里劳动的我,说:“公社秘书打来电话,通知你到新成立的公社水泥制品厂(后转为造船厂)报到,任主办会计一职。”可谓是“峰回路转,绝处逢生”,我真是又喜又惊。喜的是,我瘦弱的身体可以暂别繁重的体力劳动,惊的是,我没有当过会计,财会知识一片空白,怕难以胜任。

到厂后,我只能边干边学,我一方面买了有关财会业务书籍自学,另一方面,到镇上和其他社办厂虚心向老会计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了当时正在进行帐改的增减式记帐法,并在实践中逐渐熟练运用,从外行变为内行,我曾于1977、1978两年受到当时公社工业办公室领导的聘请,为培训全公社的队办企业(现村办企业前身)会计上业务辅导课,普遍反映效果良好,受到领导表扬。

▲1977年吴江学子参加高考

1977年,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的消息,在广大的知识青年中犹如一声春雷,大家奔走相告,我的两位老三届高中毕业的堂兄王曰哲、王晓宏相继考入苏州大学,我真是羡慕不已。儿时的大学梦又在心中泛起微波,但由于自己未上过高中,学历不具备,始终没有足够的底气和勇气去尝试,只能望洋兴叹。

1979年,我结束了整整十五个年头的插队生涯返城,再次踏进了芦墟农村信用社的大门,成为一名正式职工,从此,一直在信贷员的岗位上工作。

初进社,既要开始学习新的银行业务知识,工作中又要写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工作总结等,总觉得自己学历浅薄,知识贫乏,知识面狭隘,有继续深造的迫切愿望,但苦于无门。

1985年的一天,在大街上偶遇初中同学杨文英(芦墟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闲谈中,得知她已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汉语言文学的大专文凭,敬佩不已。当了解到,参加自学考试不限学历,更是备受鼓舞。几天后,她给我送来了一些关于自学考试的资料和一本《写作》辅导书,在她的鼓励下,更坚定了我的信心,跃跃欲试作准备。

四、刻苦攻坚

▲作者参加自学考试准考证

1986年初,我征得了县行和本社领导的同意,在跨出初中校门22年后,重新拿起书本,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身特点,报考了江苏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专自学考试,共10门课,那一年,我已38周岁。

从此,我的空余时间,就在看书学习中度过,我的床边、床头柜上堆满了各种学习书籍和辅导材料,晚上经常挑灯苦读到深夜,早晨闻鸡晨读到天明,幸好那时我和爱人是两地分居,给我创造了有利条件,我经常课本随身带,在车站、码头、轮船上、汽车上,利用一切空隙,见缝插针,抓紧看书,真正尝到了“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味道,其中有痛苦,有乐趣,有故事,也有插曲。

▲作者参加自学考试成绩单

1986年,我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上半年和下半年两次共报考了《现代汉语》《现代文学作品选》《文学概论》《写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党史》共6门课,竟然一举成功,全部通过,顿使我士气大增,想尽快拿到文凭。第二年上半年报考《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三门课,成绩出来,全军覆没。真是急于求成,被胜利冲昏头脑,欲速而不达。后来了解下来,这三门课就是这门专业的“拦路虎”,把很多的考生拒之门外,于是我总结教训,采取了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各个击破的方法,逐步收到了成效。

记得1987年下半年,我报考《形式逻辑学》一门课,下午2时开考,我上午送我母亲到苏州大姨家小住,后即乘班车前往吴江考场,时间应该足足有余,不料车过尹山,前面道路发生车祸,交警正在现场处理,交通中断。我在车上心急如焚,足足等了近一个小时才恢复交通,当我赶到考场,已开场五分钟,我匆忙应考。成绩出来竟然侥幸通过,我真是喜出望外。

又经过了三年的努力,几经考试,最后三门课终于陆续通过,《古汉语》取得了84分的好成绩。

五、圆梦收获

1990年6月,我终于拿到了由主考院校南京师范大学颁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毕业证书,成为吴江农村金融系统通过自学考试取得大专学历的第一人,实现了儿时的大学梦想。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几年的刻苦学习,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开阔了知识的视野,并理论联系实际,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在各级刊物上发表的部分文章

▲作者获得的各级农村金融学会的荣誉证书等

几年来,我积极参与了农村金融学会的学术交流活动,撰写了数十篇专业论文,在省、市、县各级刊物上发表,多次受到各级农村金融学会的表彰,并当选两届吴江农村金融学会理事会理事。

▲作者申报经济师职称的业务工作报告

▲作者参加中级职称专业基础知识考试的准考证

▲作者经济师职称证书

1992年,我参加了江苏省农业银行中级职称专业基础知识考试,共6门课,我进行了紧张的复习备考,临考前一天,突然接到县行人事部门的通知,由于我具有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文凭,6门课可以免试5门,只要任选其中一门,真是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一年,我顺利通过了考试、考核和考评,获得经济师职称。

▲作者获得的荣誉证书

▲作者在吴江金融系统四讲一服务大会上经验交流发言材料

▲联社领导对作者工作成绩的肯定

1996年,农行、农信社分家了,农信社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我以一个农信社老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脚踏实地,敬业爱岗,奋力拼搏,乐于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取得显著的成绩,得到上级领导和同事们的充分肯定。在全市金融系统“四讲一服务”的大会上,我代表农信联社作经验交流发言,得到好评,在本系统的广大职工中引起强烈的反响,被联社领导树立为农信社职工自强不息的典型,为农信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我多次被评为苏州市和吴江市农信系统“先进工作者”“文明职工”“优秀信贷员”。2000年,被市联社聘任为副主任级信贷员,在此之前,吴江农信系统尚未有先例。

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最要感恩的是我们亲爱的祖国,伟大的党,是党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千百万的知识青年获得了新生,重新在安定、优越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中,发挥聪明才智,也实现了我儿时的大学梦想。

一张大专文凭,现在确已是微不足道了,但我却如获珍宝,一直把它珍藏着,不时拿出来看看,每次都是激动万分,感叹不已。它是我成长过程中,孜孜不倦、刻苦读书学习的记录;它是我儿时大学梦,几经周折、梦想成真的见证;它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更是我传承家风、教育后代的一份生动教材。

▲作者和女儿在分湖公园合影

我今年已71周岁,退休已有11个年头,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和其他退休老人一样,安享着幸福的晚年。我自小喜欢看书写作,由于眼睛的原因,离开了工作岗位后,已很少动笔了。这次在女儿(上海市静安区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编辑)的支持鼓励下,完成本篇,并得到了她的大力协作。我的一些人生经历如果能对当今的年轻人有所启迪的话,也就达到了我写此文的初衷。

作者简历

王师哲,1948年出生,吴江芦墟镇人,大专文化程度,经济师中级职称,苏州农村商业银行退休职工。

1964年,芦墟初中毕业,同年在本乡插队落户;1979年,知青返城进入芦墟农村信用社,长期在信贷员的岗位上工作;2002年,因眼病提前离岗;2008年正式退休。离岗前,任芦墟农村信用社副主任级信贷员。

责任编辑:王来刚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王师哲、馆藏及网络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szwjdaj@163.com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本文关键词: 我的大学梦
本文标签: 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