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化瑰宝
诗歌不是语文学科专属,中学历史教学也可以有诗歌的气息
2023-07-07 11:58:01
Mars
174
来源:教师报道

中学历史教学。诗歌是最受学生喜爱的文学体裁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诗歌不是语文学科的"专利",历史学科教学也可以有诗歌的气息。历史教师倘若能站在史学和文学共通之处,擅长"牵红线",把历史知识和诗词歌赋紧密结合在一起,让诗歌融入历史,让历史融合诗歌,这种别开生面的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在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

浓缩概括历史知识,为记忆减负增效

在教学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热爱历史,也爱听历史课,但要求他们牢记知识时就感到头痛、犯难,反反复复阅读了课本,也做了一定的练习题,就是不能牢记历史知识。有的学生虽然经过努力勉强记住了,但是过不了几天就记忆模糊了,或忘记了大半或张冠李戴。若历史教师能把众多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用紧凑的诗歌语言串联起来,不仅极大缩减了文字的内容,而且让学生记忆起来更有条理。这样就能有效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增强记忆效果。如《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个学习主题分为4课时来进行介绍和讲解,要求学生掌握的主干知识分散在20多页的教材之中。在上完该学习主题后,为便于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我编写了一首打油诗《抗战歌》与学生们共勉:

九一八,不抵抗,亡国恨,傀儡出。救危亡,起义勇,兴抗联,拒日货;学潮汹涌,国民愤,一致抗日卷洪流;张杨云雨西安,中共促和成,内战歇,御辱出新局。

七七卢沟,雄狮怒,全民战。八一三,挫寇锋,破碎亡华梦。屠南京,绝人寰,遇害同胞30万。两党携手,赴国难,会战阻日寇,敌后显身手,台儿庄灭日威,百团丧敌胆。

待到1945,军民奋起攻敌伪,苏联云卷东北,美军风雷太平洋。天皇诏,日军降,抗战束,台湾归,国土复,神州欢,九三成纪念。

只要学生能朗诵这首诗,就能对抗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一个大致清晰的了解和掌握。这比简单、机械的记忆课本上的历史知识效果好得多。

编写并诵读诗歌,厘清时间先后顺序

伴随着中学阶段学习的历史知识的数量不断充实和扩大,庞杂的历史事件、众多的历史人物等不断涌入学生的头脑,造成部分学生出现"脑胀",很多历史知识变得含混不清,特别对历史事件或朝代的先后顺序更是没有头绪。这时候,教师可以把学生容易错乱先后顺序的历史事件,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编入诗歌,只要学生记住了诗歌,就能很快厘清事件的先后顺序。如在学习《红军长征》一课,红军历时两年,走了二万五千里,经过的地方相对较多,如何厘清长征的路线,这让学生犯难了。我在教学中仿照七言律诗编了一首打油诗《长征路》:

五反围剿一次败,红军踏上长征路。湘江乌江先后渡,遵义会议扭乾坤。

四渡赤水又金沙,泸定桥上爬铁索。雪山草地紧相连,三军会师长征束。

通过这首诗,我们就能很清楚地知道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接着顺着这首诗歌的诗句进行整理,长征的路线图就很清晰地呈现出来了:江西瑞金→渡湘江→过乌江→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三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

借助诗歌解读历史人物,让评析变得真实

从诗歌的角度解读历史人物,为我们了解、认识、掌握重要历史人物开辟了一个新视野、新角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赞誉历史人物的诗歌或历史人物自己创作的诗歌中选择很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剖析和解读,从中感悟、了解、理解、掌握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思想情感、价值追求、政治抱负以及丰功伟绩等方面的情况。

比如我们可以从曹操创作的诗歌中去认识真实的曹操。《蒿里行》逼真地反映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义士"是指讨伐董卓的各位将领,"群凶"是指董卓为首的乱臣贼子。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描写出了各路将领心怀鬼胎,步调不能统一,互相观望,丧失大败董卓的良机。"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揭示出各路将领无心匡扶汉室,只为保存实力、争抢地盘、争权夺利,致使联军散后就开始互相残杀,闹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前一句指袁术,后一句讲袁绍。当时,他们两人颇有实力,一南一北,都想做皇帝。"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六句诗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惨不忍睹的景象,流露出了曹操愤怒伤感的心情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博大情怀。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无处不流淌出曹操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对军阀混战的愤慨。在对这首诗的解读中就很容易产生对曹操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也更理解曹操要招揽天下英才,剿灭群雄,统一北方,鼓励发展生产,使北方人民过上相对安定的生活,奠定了三国鼎立时期最强势的魏国基业,成为东汉末年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的深层原因。

巧借诗歌辨析易混知识点

由于历史学科知识庞杂、繁多,某些知识之间又很相近,区分度较小,辨别起来较困难,易错易混现象时常发生。教师在抓住这些知识点最明显的差异或最易区分的地方作为突破点编写诗歌,让学生在朗诵诗歌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牢牢掌握了易错易混知识,减少不必要的答题失分,有效提高了得分率。如为了把"中国近代史"和" 中国近代化"的概念区分开,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异同辨析清楚,我在教学实践中编了一首名叫《近代化》的诗歌:

近代史,屈辱史,鸦片战争是开端。近代化,学西方,始于清廷办洋务。

四次运动先后续,除旧鼎新有气象。探路救国是共性,逐渐深入各不同。

洋务重在西洋物,不改国体搞运动。地主效力三十载,空留自强与求富。

戊戌辛亥资本路,软弱阶级事不成。前者改良要立宪,后者革命是共和。

新青年启新文化,思想领域反封建。提倡民主与科学,解放思想有大功。

以创造诗歌之名,行掌握历史知识之实

在学完一定的历史知识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一次诗歌创作比赛,比一比谁的诗歌最优美,涵盖的历史知识最多,历史术语表述最准确。这样做既考查了学生的诗歌创作天赋和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知识总结、归纳、提炼的能力。

当然,要举办好融合历史知识的诗歌创作赛,对历史教师的诗歌天赋和专业修养有较高的要求。教师本人对诗歌的创作要有一定的钻研和造诣,既要做到自己能够创作出优秀诗歌,又要能运用自如地把历史知识融入到诗歌的各个角落,还要能指导学生进行这类诗歌的创作;既要有诗歌鉴赏、解析能力,又要有点评学生诗歌的能力,还要有营造和驾驭富有诗意的课堂的能力。

作者:郑四华(四川省广安市武胜中心中学)

来源:《教师报》;编辑:关中小伙

本文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