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质感生活
Emergency是什么意思中文(论国际危机及其生命周期)
2023-07-11 09:28:01
Mars
136
来源:老高评论

Emergency是什么意思中文?赵永琛,原国家反恐办副主任,法学博士,教授

emergency是什么意思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危机始终伴随左右。当一个旧的危机解决之后,新的危机紧跟着就会到来,如此循环往复,如缕不绝。任何一个人,无论是原始人, 还是现代人,从生到死都要经历无数艰难困苦,走过无数危途险境。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作为自然人的集合体的社会,同样要经历各种天灾人祸。 作为社会集合体的国家,随时要面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生态危机等等。而作为国家集合体的国际社会,危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当面临国际危机 时,国家、国家集团或国际组织的首要任务是认识危机、识别危机,了解危机产生的机理和来龙去脉,然后努力找出解决国际危机的路径和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妥 善地解决国际危机,尽快恢复被破坏或威胁的国际秩序,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本文的主旨就在于,阐明国际危机的本质属性和分类,分析 国际危机从产生、发展到化解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基本要素和特征以及国际危机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探寻国际危机转圜、化解之道,为人们解决国际危机提供一些理 论模型。

一、国际危机的本质特征

当人们谈起国际危机时,从一般的学理逻辑来讲,首先就要搞清楚国际危机的内涵和外延,然后才能摸清国际危机的基本脉络。

国际危机的内涵

1.危机的基本含义

从 中文的词汇语义来讲,所谓危机,包含着“危”和“机”两重意思。“危”,包括危险、危难、危境、危急、危惧、危殆、危害、风险、灾难、事变和特别困难的关 头等;成语中有危机四伏、危在旦夕、危如累卵等,都包含了危的含义。“机”,包括机会、机遇、机缘、时机、机宜、转机等;成语中的机不可失、机不旋踵、机 不容发等,都极言机会难得、稍纵即逝的意思。就一般常识而言,危机意味着危险的时刻、危急的状况、危难的情形、危急的情势和危急关头的机会等含义,具有正 反两方面的要义。正面的意义界定危机的真实状况,反面的意思包涵着某种乐观的哲学思辨,意在鼓励人们在危急时刻也不要被危险吓倒,而要看到机会之窗就在前 头。英文中的危机(crisis)也包含这些基本意思。当代一些管理专家还扩大解释了危机的含义,将紧急事件(emergency)、风险(risk)、 灾难(disaster)、灾祸(calamity)等纳入危机管理的范畴之中。从科学理解危机管理的角度来讲,这种视角也不无道理。由此可见,无论从常 识还是从学理上来看问题,一言以蔽之,危机就是指在某个时段发生的具有某种危险性的事态或紧急的情势,是从常态迅速转向危险状态的表象化的反映。其基本内 涵在于:

第一,危机是存在特别紧急状况的客观情势。它不是假定的情况,更不是模拟的演习场景。诸如地震、火山喷发、海啸、飓风、 洪水等破坏性灾难事故,造成大面积毁灭性破坏,人畜大规模伤亡。这是天灾引起的危机。国家之间发生战争,造成城市乡村被摧毁,平民大规模死伤。这是人祸引 起的危机。此类事件都是实实在在造成了危害后果的危机,而不是凭空猜测或是模拟的实验。

第二,危机具有特定危险性。无论何种危机,一旦发生,当事各方立刻就能感受到巨大的风险和压力,所面对的处境和际遇突然变得特别危险,危难的前景即刻展露在眼前。如果不及时应对或者处置不当,就可能导致危难情势恶化或造成危害后果扩大。

第 三,危机是在特定的生命周期内孕育出来的紧急情势。这种特定的生命周期持续时间有的很长,有的也可能很短,主要取决于危机事态的性质、引发危机的因素、危 机涉及各方的力量较量、危机处理的能力和水平等。在特别危急的情况下,危机突然爆发之后嬗变的时间通常都比较短促,如果不及时抓住有利时机处理,一旦错 过,后果一般都难于预料。

第四,危机的爆发都有特别的诱因。一般说来,危机的爆发都不是偶然的,不同的危机往往各有不同的诱因,即便是貌似偶然的危机事件也存在着某种必然性。

2.国际危机的定义与属性

国 际危机顾名思义,就是国际的危机,换一种说法也可以称为国际间的危机或是有国际影响的危机,它包含着国际和危机两层因素。这说明,这种危机是国际的而不是 国内的,也不是个人的,更不是国内社会组织的。国际危机的英文术语(International crisis)就包含着国际间的危机的意思,它包含着危机的共有特征,但是由于这种危机的地域范围不同,危机风险度不同,需要处理的难度不同而已。从这个 最基本的角度看问题,国际危机就是指在某个时段发生的具有危害国际社会根本利益,且需要紧急应对的事态或情势。

第一,国际危机是需 要紧急处理的国际危急情势。无论哪一类国际危机,只要发生,由于其特有的危险性和危害性,都非常紧迫而棘手,危机关涉的内、外环境都会迅速发生剧烈变化。 相关国家或利益攸关方可能会面临生死关头,必须迅速做出抉择以求得危机的转圜或停止或终结。如果处理不慎或处理不及时,可能就会引发更大的冲突:稍有闪 失,相关国家或国家集团就会面临巨大的危险,受危机冲击的国家的基本价值观、生存权利被否定,或者被入侵、侵略、攻击、肢解、分裂,政权被推翻,或者重大 利益被瓜分、掠夺,或者国民被杀害、奴役、伤害等都可能发生,不管发生哪种结果,都具有特别危险性。比如,乌克兰发生所谓的“颜色革命”之后,亲俄罗斯的 乌克兰政权被反对派推翻,政局动荡不已,克里米亚半岛民众趁势闹独立。俄罗斯迅速策动克里米亚半岛举行公民投票,启动宪法程序,不费吹灰之力就果断收回克 里米亚半岛主权。在这个事件中,新上台的乌克兰执政集团面临着艰难抉择,要么妥协让步,要么和俄罗斯兵戎相见,是战是和,一刻都不能含糊。以美国为首的西 方集团如何应对这个由他们一手制造的危机,也颇感棘手。经过一番激烈的博弈和痛苦的权衡,乌克兰执政集团决定放弃克里米亚,和俄罗斯妥协。以美国为首的西 方集团则选择抗议、制裁俄罗斯了事,从而避免了与俄罗斯的战争。克里米亚危机暂时平息之后,事态转入新的阶段,但并没有就此结束,反而成为一个倒悬在乌克 兰、俄罗斯和美欧头上的一把利剑。

第二,国际危机是在特定时间维度上具有国际危险性的事态。也就是说,国际危机是正在进行时的具有 危险性的紧急情势。对于未曾发生危害的国际紧急情势只能看作是某种危险先兆,而未来可能发生的国际紧急情势则只能看作是需要关注和防备的事态。只有在某 个时段实际发生了具有国际危险性的紧急情势,才会被认为是国际危机。由于国际社会充满了各种矛盾,但并非所有的矛盾都会演变成为国际危机,只有从一般的矛 盾转化为具有某种国际危险性和危害性的情势时,才会被认为是国际危机。

第三,国际危机是由存在矛盾冲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者国 家集团介入处理的紧急事态。比如,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就是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战略较量引起,最终也由美苏两大阵营进行处理。古巴导弹危机 的直接起因是,苏联将导弹运送到盟国古巴,企图在古巴部署针对美国的导弹,引发美国强烈反弹,威胁要发动导弹攻击古巴战略目标,摧毁苏联在古巴的军事基 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剑拔弩张,相互攻讦,大有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之势,形成了极其危险的态势。好在当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美 国领导人肯尼迪在古巴导弹危机最危急时刻,没有被两大集团的战争叫嚣所迷惑,理智地相互做出妥协,才使得美苏、古巴和相关国家躲过了战争灾难。

第 四,国际危机是某种国际关系从常态转向危险状态的表象化。在这个节点上,危机情势迅速集聚,各种信息随即被国际媒体炒作,危机效应被放大,危机冲击波扩散 开来,相关国家随即被卷入危机漩涡中。比如,2011年北非国家发生内乱之后,法国、英国和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抓住这个契机,迅速炒作成国际热点,将其描 绘为“阿拉伯之春”,然后,有计划地策动突尼斯、埃及政变,推翻埃突尼斯总统阿里及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并且违反联合国决议精神,轮番出动空军轰炸利比亚, 策动利比亚反对派推翻、处死长期被美欧集团视为眼中钉的卡扎菲。在应对这个突发的危机过程中,由于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最高统治者决策失误,应急能力不 足,紧急应对不力,加上外部干涉势力过于强大,最终导致这些国家政权垮台,最高统治阶层被颠覆。

第五,国际危机是动态化的危险情 势。一个国际危机发生后,既有转圜向好的可能性,也具有迅速变异而引发更大危险性或危害结果的可能性。这个过程是动态的,不是静止不变的。这个属性决定了 国际危机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国际危机管理得好,危机可能就会转圜向好,赢得预期效果,反之,可能就会发生预想不到的更大的危害后果。在 “危”和“机”之间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异。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刺杀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二世,引发当时的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 国的外交冲突。这个事件发生之后,这两大军事集团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不断推波助澜,从而放大这个事件的破坏性效应,逐步引发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剧烈的 冲突,以至于不得不兵戎相见,从而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造成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战争祸害。类似这种动态化的危险情势的叠加,包含着一个危机套着 另一个更大的危机,前者可能就是后者的催化剂,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

(二)国际危机的外延

国际危机外延多大,范围和边界在何处,由于各国观察者的角度、立场和价值取向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不同的分类。

一 些西方学者把国际危机分为国家间的危机和外交政策危机两大类。这是从国际危机的基本性质和促成危机的行为体出发进行划分。前者主要指国际体系内部国家间发 生的一种情势变迁,是可能引发战争的紧急状况。比如,伊朗核危机问题,就属于这种国际危机。后者主要指国际体系内的外交政策上的冲突。比如,在南海群岛主 权问题上,美国极不明智地介入南海争端,做出若干错误的外交政策选择,甚至派出军舰到南沙群岛周边海域巡逻,从而引起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不满,造成中美 外交关系的紧张。

实际上,国际危机的分类远远不止于这两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分为许多种类型。从危机的性质来分,可以将国际危机分为很多种。诸如,国际战争、主权争端、领土争端、海洋权益争端、核扩散危机、气候变化危机、生态危机、金融危机、债务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信 息安全危机、传染性疾病传播危机、意识形态冲突危机、文明冲突危机等等。

从危险性来分,可以将国际危机分为低烈度危机、中等烈度危 机和高危烈度危机。比如,在外交冲突中,低烈度危机一般是指在不同外交政策主张下,两国对某项政策、事态的看法不同而发生争论,从而引发的外交冲突。高烈 度危机是指由于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核心利益受到冒犯而引起的可能导致战争冲突的危机事态。中等烈度危机是指介于低烈度危机和高烈度危机之间的一种紧急状 态。

从危机发生的地域范围来分,可以将国际危机分为局部危机、区域性危机和全球性危机。局部危机是指发生在相邻国家之间的冲突状 态,比如,中日钓鱼岛争端就属于局部危机。区域性危机是指发生在某个地区而关涉多个国家的危机,比如,叙利亚内乱和难民问题引发的危机,涉及中东国家和周 边国家以及欧盟,就属于此类危机。全球性危机是指那些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危机,比如,气候变化危机、恐怖主义危机、能源危机等等。

从 国际参与者来分,可以将国际危机分国家间冲突危机、国家集团冲突危机、跨国资本集团冲突危机、跨国社会组织冲突危机。国家之间冲突危机主要是指两个国家之 间发生冲突而引起的危机。处在强势地位的国家之间为某种地缘政治而引发的控制权冲突所带来的外交危机,也可以归入这类危机中。比如,2013年前后,美国 和俄罗斯围绕叙利亚问题而发生的剧烈冲突。国家集团冲突危机主要指发生在不同的国家集团之间的国际危机。比如,一战期间发生于德国为首的协约国和英法神圣 同盟之间的各种冲突,二战期间发生于同盟国和轴心国之间的战争,冷战时期美苏发生的各种危机。跨国资本集团冲突危机主要指国际金融集团为了谋取金融控制权 而导致金融管理失控所造成的货币危机。跨国社会组织冲突危机主要指那些由不同意识形态尤其是宗教集团之间的冲突。

二、国际危机的生命周期

任 何危机的发生、发展、结束都有其生命周期,国际危机也不例外。所谓国际危机的生命周期,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性的现象,主要是指国际危机的孕育、衍生、爆 发、延缓、迟滞、停止、结束的过程。尽管每一个国际危机的性质、危险性、危害烈度以及产生的背景各有不同,但其发生过程都遵循着基本相同的生命轨迹。这种 生命周期具有特殊规律性,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一)国际危机的孕育期

从表像来看,好像国际危机的发生总是偶然的或是突然的。实际上,每一个国际危机的发生过程都有一个孕育期。

1. 孕育期的长短问题。每个国际危机的孕育期各有不同,有的很长,有的很短。至于孕育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危机的因由、根源、性质、烈度等因素。一般说来,如 果危机的因由和根源长久,危机孕育期就长。比如,巴以冲突由来已久,如果从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冲突历史算起,已超过1400年;而如果从联合国1948年 通过巴以分治决议算起,那也有60多年历史了。其间巴以之间发生过四次中东战争。无论是过去或将来,巴以之间发生的冲突危机,都能从中找到根据和诱因。同 时,如果危机的危险性和危害性很大,危机的孕育期通常也比较长。比如,国家间发生战争造成国际危机,往往是两国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的矛盾长期累积的结果, 而这种累积过程往往比较费时。但是如果危机的性质非常特殊,偶然性强,那么危机的孕育期就相对较短。比如,2014年马来西亚民航MH360发生事故,导 致巨大空难,造成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200多乘客失踪,引发了中国和马来西亚之间的外交危机。这个危机的孕育期就非常短促,只是在民航事故发生之后, 由于马来西亚处置不善而引起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才导致两国之间发生外交冲突问题。

了解国际危机的孕育期长短问题的本质,对于国际 危机处理特别有意义。一般说来,对于孕育期很长的危机,就不要指望在很短的时间内求得解决,而必须用历史的眼光来制定解决危机事态的战略、策略和方式方 法。比如,朝鲜核危机问题是冷战的副产品。如果从上个世纪50年代算起,已经有60多年了。除非朝鲜内外部发生巨变,否则,任何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案都不可 能在短期内成功。美国历届政府四年一换,任何一个当代美国总统都根本不可能在自己任期内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就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只有通过 不懈的长期努力,才能逐步解决这个问题。就孕育期很短的国际危机而言,只要应对措施得法,则完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予以解决。比如,1986年韩国民航飞 机越境飞入苏联领空被苏联导弹部队击落,一时间造成巨大的国际危机。由于这个事件是一种偶发因素造成的,而且美军驻扎韩国时间很长,苏联有理由认为美国利 用韩国民航进行情报搜集活动,加上这架韩国民航飞机确实违反国际民航法规定越境飞入了苏联领空,冒犯了苏联,所以,苏联击落这架民航飞机具有某种可以解释 得清楚的理由,因而韩国和美国有口说不清,只能吃哑巴亏。当时做出利用飞机越境搜集苏联军事情报决策的美国将军显然误判苏联不会攻击民航飞机,才做出这么 冒险的举动,让200多个无辜生命付出沉重的代价。事故发生后,苏联很快道歉,韩国和美国见好就收,这个危机很快就平息了。

2. 孕育期的表像问题。国际危机在孕育过程中,有的容易看出征兆,有的不容易看清,甚至隐藏很深。有些危机制造者为了隐瞒其意图,在制造危机过程中故意施放各 种烟幕弹,散布各种谎言,误导国际舆论,混淆视听,以便最终出其不意地制造出惊天的危机来。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危机孕育表像是以虚假的面目出现的。而这种 虚假的表像往往也是故意掩盖的表像,或者是以反面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在分析危机征兆时,要注意看透这些假象,去伪存真,真正看清危机的实质及其可能的 后果。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布什政府为了发动伊拉克战争,达到推翻萨达姆政权的目的,明知萨达姆和9.11事件根本没有关系,却故意散步各种虚假信 息,指控萨达姆支持、资助恐怖主义,收留、培训恐怖分子,制造生化武器等,一步步激起国际社会的公愤,给海湾地区各国制造出巨大的危机氛围,为其出兵伊拉 克造势。经过周密的策划和准备之后,美国才发动伊拉克战争,一举推翻萨达姆政权,并抓捕萨达姆及其家人予以处死。所以,通过仔细分析国际危机爆发之前的一 些虚假表像,就可以发现其中的端倪,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破解办法,以便有效地处理可能发生的危机。

尽管制造国际危机的各种势力通常 都会费尽心机掩盖其真实意图,但是,客观事物的发展并不都完全按照人们事先策划好的剧本进行,有些危机的表像并不都能掩盖住。这些无法掩盖的表像,就成为 识别危机的基本依据。如何发现这些真实的表像,就成为预防危机、控制危机、管理危机的重要课题。

在许多情形下,国际危机的孕育表像 是以真实的面目出现的。比如,在“阿拉伯之春”后不久爆发的叙利亚危机,其孕育过程不仅公开且明目张胆地进行。美欧公开指责叙利亚阿萨德政权专制独裁,鼓 动、支持、资助叙利亚反对派揭竿而起,发起代理人内战,挑起阿拉伯世界的内斗,目的是把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赶下台,以便控制叙利亚,将美欧的势力范围扩大到 俄罗斯南部家门口,从南面包围俄罗斯。所以,叙利亚危机从始至终都可以看到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的身影。这种不加掩盖的危机表像和危机本身是重叠在一起的。 所以,如果要处理这类危机,就不能就事论事,而必须从宏大的视角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孕育期的反应问题。国际危机在孕育过程 中一般都要经历萌芽阶段、发酵阶段、激荡阶段,才能在外在因素的激发下以突然爆发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各个不同阶段,其反应形式通常也有所差别,基本上遵循 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性。而每个阶段的不同反应形式决定着危机爆发阶段的不同程度以及危机的烈度和危险程度。

在萌芽阶段,国际危机 的反应表现通常不明显,只以零星的冲突形式出现。所以,除非专门研究危机问题的情报分析和管理专家长期跟踪发现,普通大众一般不会发现或不太注意。比如, 在突尼斯发生小贩自杀事件引起突尼斯社会骚动时,人们只当做是一个普通的社会新闻看待。美欧国家刚开始并没有直接插手,只由政府发言人出面发表声明谴责一 番了事。

在发酵阶段,国际危机的反应比较明显,也容易识别。当北非局部危机迹象明显加剧时,全世界都看到美欧集团插手阿拉伯内乱的 身影。随着突尼斯动荡加剧,美欧国家意识到这个国家的社会问题存在引发北非危机的可能性,赶紧插手其间,推波助澜。于是乎,北非的局部危机开始出现,并迅 速蔓延到埃及、利比亚。美国、法国、英国媒体连篇累牍海量报道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的各种内乱消息,丑化、妖魔化突尼斯、埃及、利比亚领导人,鼓动、支 持、资助该国反对派挑起内乱。阿拉伯世界面对这个乱局迅速分化,有的支持反对派推翻现政权,有的为了自保紧跟美国,有的明哲保身不再支持兄弟国家。一时间 山雨欲来风满楼,北非国家内部危机不断升温,迅速发酵,危机显象化。

在激荡阶段,国际危机日益接近爆发点,进入临界状态。其表像和 危机爆发的初始状态基本相同。这是危机孕育的阵痛期,呈现出高度危险的征兆。在北非局部危机显象化之时,美欧国家将北非动荡吹捧为“阿拉伯之春”,开始大 规模造势,大有将全部当权的北非统治者拉下马的架势。在突尼斯总统被迫下台之后,美欧国家看到了新的态势,开始策动埃及、利比亚政变。埃及和利比亚政权开 始反击,与美欧势力形成对抗局面,北非局部危机进入激荡期。在埃及总统穆巴拉克顶不住压力下台之后,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看到自己被推翻的危险正在逼近,于 是开始强力镇压反对派,反对派则进行武装反抗,导致利比亚内战爆发。美欧集团则利用国际舆论一边倒谴责利比亚,并发动联合国介入解决北非动荡局势。利比亚 政权和美欧集团的矛盾迅速演变为国际危机。“阿拉伯之春”演变至此,完全按照美欧的脚本完成了危机孕育期的全过程,北非的内部危机进入爆发局部国际危机的 临界状态。

(二)国际危机爆发

尽管国际危机的孕育期有一个过程,但是,国际危机的爆发通常都以突然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是所有国际危机共同的特征。但必须指出的是,国际危机的爆发从来都不是偶然的,是有规律性可循的。一般说来,它都有爆发导火索、助燃力、核心点和冲击波。

1.危机爆发的导火索。国际危机的爆发大多是内外因素激荡的结果。从内因来讲,国际危机是内因累积各种矛盾达到尖锐化之后,才在某个或多个外因的作用下激发出来。所以,认真分析各个不同的国际危机的背景,找到其诱发因素及其导火索,就可以了解危机爆发的客观真实性。

以 战争为例,战争的导火索大致有:(1)外国侵略;(2)外部势力干预;(3)领土纷争;(4)边境冲突;(5)宗教冲突;(6)极端民族主义膨胀;(7) 国家集团利益冲突;(8)外交纠纷;(9)国家领导人被暗杀等。以国际金融危机为例,危机的导火索大致有:(1)国家外债无法按期偿还;(2)货币大幅度 贬值;(3)货币流动性不足;(4)国际金融公司破产;(5)国际金融资本大规模撤退;(6)国际资本大规模做空金融市场等。这些各自不同的导火索并不需 要全部集合在一起才会引爆危机,实际上,只要其中某个导火索正好触发到危机的关键点,就可能会引爆危机。这如同一枚填满炸药的导弹,一旦导火索点燃,引信 被击发,导弹就会发射出去一样,国际危机的导火索一旦点燃,离国际危机的爆发时间就不远了。

2.危机爆发的助燃力。毕竟任何类型的 国际危机的危害性都很大,身处其中的任何国家的领导集团都不会轻易引爆危机。所以,光有危机的导火索,而没有外部和内部的助燃力也不会轻易爆发。危机爆发 的导火索即便点燃了,中途依然可能被湮灭。只有内部和外部的助燃力都完全具备,正好满足危机爆发的各种条件之后,国际危机的爆发才成为可能。如果危机助燃 力足够大,危机爆发的几率就很高。

3.危机爆发的中心点。国际危机爆发的中心点也是危机的漩涡。通常来讲,危机的漩涡是危机爆发 后最危险的地方。利比亚危机发生时,利比亚首都的里波黎是反对派和政府军激战的地区,也是北约轰炸的地区,居住、生活在首都地区的民众的生命财产在危机发 生时顷刻间面临巨大的危险。再比如,一国发生祸及他国的金融危机时,由于其汇率大幅下跌,股市狂泻,金融市场动荡,资本大幅外流,必然使该国成为危机的风 暴眼,其经济受到的打击必然最大,人们生活受到的影响必然最明显。所以,离国际危机漩涡的远近程度决定着其危险程度的大小,离得越近越危险,反之亦然。

4. 危机的冲击波。国际危机的发生区域通常分为核心区、外围区和边缘区。危机爆发之后的冲击波首先在核心区爆发,然后迅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向外围区和边缘区 冲击。其冲击波的大小、破坏力和危害性的大小,取决于危机的性质、规模、烈度和孕育成本以及其他内外部因素。比如,二战造成的人类灾祸,最惨烈的核心区是 被纳粹德国入侵的国家和被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国家,外围区、边缘区是那些接近核心区的国家,而其他远离被侵略地区的国家和地区受到直接冲击的程度就小很 多。再比如,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国际金融危机,核心区是美国金融市场,其次是与美国经济联系密切的欧洲地区,其外围区则包括日本、东南亚在内 的其他地区,边缘区是市场化程度很小的国家和地区。

5.危机的蔓延。任何一个国际危机爆发之后,都会蔓延开来。至于蔓延的速度、烈 度如何,则要视危机的破坏力及危机应对的情况而论。一般说来,危机的破坏力越大,蔓延的速度就快,蔓延的烈度就大;危机应对得法,其蔓延的速度就慢,破坏 力就小。前者呈正比关系,后者是反比关系。比如,由于国际金融市场是以美元金融体系构建起来的,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引爆金融危机,其蔓延的范围波及全球经 济,世界主要经济体几乎无一幸免。当时,由于中国政府和金融管理当局应对及时果断,措施得力,很快就把这场危机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冲击风险降到很小的 程度。中国在应对这场巨大的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不仅挽救了中国金融市场免遭美国金融危机殃及,而且有效地遏制住其蔓延到更多的国家。如果没有中国付出了 巨大努力,尽快助力国际社会遏制住这场危机,世界经济恐怕就不能这么快走出危机,美国经济也不会这么快就恢复过来。可见,国际危机的蔓延在某种程度上是可 控的。

(三)国际危机的僵持与延缓

国际危机爆发之后,经过各方的努力应对,危机就转入新阶段。可能出现的结 局不外乎三种:一是危机全部结束,恢复正常状态;二是危机未解除,进入迟滞发作状态;三是危机升级。前一种结局,是处理危机所追求的最好效果。后两者是某 些危机的背后内外部矛盾依然没有解决,危机当事方无意或无法彻底解决而造成的。

1.国际危机的潜伏期。当国际危机发生之后,只要没 有解决好,都会进入潜伏期。潜伏期有长有短,没有一定之规。只要危机进入潜伏状态,就会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一种情形是进入危机的僵持阶段,另一种是进入 延缓阶段。无论进入哪个阶段,都表明国际危机不是消失了,而只是暂时不再像危机爆发初期或高峰期那样受人关注而已。比如,巴以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关系好 时,巴以局势就相对缓和;关系紧张时,巴以局势就会出现动荡,甚至爆发冲突危机。

2.国际危机的僵持。国际危机爆发后,由于某种内 外因素的出现,干扰了危机的发展方向和危机的处理议程,导致危机不再继续发酵,从而使得危机进入了僵持状态。在僵持状态时期,国际危机波及的各方的博弈此 消彼长,危机很快就会处在胶着状态。比如,伊拉克战争后期发生的伊朗核扩散危机就比较典型。在美国总统布什当政时期,美国热炒伊朗核扩散问题,恨不得以此 为借口发起伊朗战争,打垮伊朗。伊朗核危机一下子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但是,在“阿拉伯之春”发生后,紧跟着叙利亚危机的爆发,伊朗核危机对美国和西 方集团来说,突然变得不是很重要了。于是,美国不再高调地指责伊朗,不再紧逼伊朗必须解除核计划,伊朗核危机就此暂时退出国际安全议程。但是,这并不意味 着伊朗核危机消失不见了,只不过是伊朗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暂时进入了博弈新阶段而已。一旦时机再度对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向好,它们可能就会转过头来, 旧话重提,热炒伊朗核问题,激活旧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新危机所带来的风险会比原先的危机更大。所以,国际危机僵持之后再度被热炒,其危险性通常会比早先 的危机会更大,必须高度警惕。

3.国际危机的延缓。和危机僵持情形不同的在于,危机的延缓可能是危机转危为安的契机。只要处理得 当,危机的延缓就可能转入化解阶段。因为这个时候的风险已经有所缓解,危机的危险性随之下降。这就如同飓风狂扫之后,只要新的飓风不再卷来,只剩下随之而 来的小雨,那飓风的风险就不再那么吓人了。那时,人们需要关心的问题就可以转到如何恢复社会秩序、生产、生活和工作秩序了。国际危机进入延缓之后的情形大 体上也如此。

(四)国际危机的转圜

国际危机是否会如期爆发,是否会发生危害结果,是否不可遏制,其中一个很关键的环节是看其是否具有转圜条件,是否能够转圜。如果国际危机能够转圜,那么,离危机化解的时机也就不远了。

1. 转圜的条件。不同的国际危机具有不同的属性和诱因,危机转圜的条件也各有不同。如果泛泛而论,危机转圜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1)产生危机的因素正在消 失;(2)引发危机的导火索被切断;(3)危机爆发的助燃力动能不足;(4)扑灭危机的能量超过危机制造者的能量;(5)危机高峰期已过。等等。其中任何 一个条件具备之后,国际危机都可能转圜。

2.转圜的特征。国际危机转圜有迹可循,可以通过观察体会到。比如,某国发生债务危机之 后,如果内外因素集合起来解决问题,一起努力化解危机,那么,在危机化解之前,至少已经进入转圜的前置阶段了。一旦该国获得债权国的许可或保证不再逼债, 或者该国逐步解决了债务的结构性缺陷,或者该国经济形势逐步趋于好转,或者得到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都可能使该国的债务危机进入转圜而不发作的阶段,为其 最终化解危机赢得先机。

3.转圜的结局。国际危机转圜是危机化解的前奏,或者也可以说,危机转圜是危机化解的必要前提。如果危机没有出现转圜迹象,那就根本谈不上化解危机。所以,必须先争取危机转圜,才能考虑如何化解危机。正因为如此,危机转圜的结局也就转化为危机化解的重要因素和推动力。

(五)危机的耗散和化解

国 际危机发生后,其能量就随之释放出来,其危害性和传导性都会随着危机处理过程的递进和时间的推移而耗散。危机处理过程越及时、越果断、越有效,危机耗散越 快,反之亦然。危机拖延时间越长,如果不加入新因子,危机的危害和影响也会逐步耗散殆尽。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之后,随着美苏相互让步妥协,古巴导弹危 机得到有效管控,危机很快就结束了。从那之后,苏联再没有在古巴重新部署导弹,美国也不再直接武装干涉古巴,古巴得以在两大军事集团的较量中生存下来。

任 何一个国际危机的化解都是个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到危机化解的战略、策略、战术、方式、方法和规则,更涉及国际政治、经济、国际社会意志,甚至军事较量问 题。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危机管理的过程,它会随着危机管理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国际危机化解的基本标志是:危机因子被清除;危机造成的危害被控制、弱化;引发 危机的动力减退、衰竭;危机原因消除;国际秩序恢复常态。只要这些条件具备了,就可以判断国际危机结束了。

三、国际危机的正效应和反效应

在国际危机的生命周期里,国际危机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直伴随始终。一般说来,国际危机的正效应和反效应在危机爆发和化解过程中容易显像化,但在孕育阶段则不容易看清楚。

(一)国际危机的正效应

国际危机的正效应不是指危机的正面效应,而是指危机造成的直接的实际的后果和影响。一般说来,任何危机的正效应都包涵破坏力、传导力等,国际危机也不例外。

1.危机的破坏力。不管何种形态的国际危机,都具有破坏力,只不过不同的危机所具有的破坏力的大小、范围、程度不同而已。以国际安全危机为例,大体分析国际危机的破坏力如下:

从破坏力的正面冲击对象来讲,国际危机的破坏力是多方面的:(1)直接冲击当事国,给当事国带来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某种程度的危害;(2)直接破坏国际秩序的和平与稳定;(3)直接导致国际社会关系的变化;(4)直接增加国际治理难度和成本,等等。

从 破坏力的辐射范围来讲,国际危机的破坏力和危机策动者的意图和能量成正比。比如,策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日法西斯发动战争的意图和目的是称霸世界,这两个 国家都以整个国家的力量和资源投入战争,德国以其全部力量侵略欧洲,日本者以其全部力量侵略中国、朝鲜和东南亚,故而其破坏力为历史上最惨烈。从破坏力的 影响持续时间来讲,国际危机和危机的烈度成正比。比如,美国9.11事件的影响对美国和世界反恐怖主义斗争是长期的。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这个事件是影响 21世纪国际走势和国际格局的特别重大的危机。从破坏力的消减快慢来讲,国际危机的破坏力消减和危机处理各方的能量和处理策略选择成反比。危机关涉方决心 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处理危机,危机被扑灭的可能性就大,危机破坏力就会迅速减弱,反之亦然。

2.危机的传导。国际危机一旦发生,如同 扔一块石头在湖面上发生涟漪现象一样,都会发生传导效应。这种传导效应就是所谓的危机涟漪现象,其传导的能量与方式和危机的一些变量因子有直接关系。首 先,危机传导具有正比例关系。当危机的破坏力足够大,具备一定的量能时,传导力就大,其涟漪效应就大。如果破坏力和量能较小,传导力就小,其传导的涟漪就 相应小些。这种正比例关系符合一般危机的特征。所以,事前分析预测国际危机的可能后果,事中判断国际危机的发展进程,事后评估影响和危害性时,都可以根据 危机的传导情况来作出科学的结论。其次,国际危机的传导具有发散性。国际危机的传导通常不是靶向性。比如,突尼斯危机发生后,其危机的传导向周边国家埃 及、利比亚发散,进而波及中东其他国家,甚至扩大到阿拉伯世界以外。再次,国际危机传导方向和规模具有不可控性。美国9.11事件之后不久,恐怖主义突然 间在英国、西班牙、法国、俄罗斯、印尼等地蔓延,一时间掀起世界性的恐怖主义浪潮,这是欧美国家始料不及的。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国际危机的传导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

3.国际危机的变异性。由于国际危机的发生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随着传导的方向和规模的发散,在遭 遇某种因素激荡之后就可能发生变异,甚至逆转。比如,美国和西方国家在北非动乱之后紧接着策动叙利亚动乱,扶植叙利亚反对派,打压阿萨德,意在搞垮叙利亚 阿萨德政权,进而削弱俄罗斯的中东势力。在阿萨德政权的坚决抵抗和俄罗斯的坚定支持下,美国和盟国不仅搞不垮阿萨德,反而催生出极端反美反以色列的“伊斯 兰国”武装。伊斯兰国不断发展壮大,日益成为美国及其盟友的心头大患。2015年下半年,由于伊斯兰国迅速发展,叙利亚持续动乱,叙利亚民众无法在和平状 态下生存,不得不大规模逃离叙利亚,越境进入东欧国家,形成大规模的难民潮,严重冲击欧盟的社会秩序和稳定。北非国家一些民众顺势加入这个难民潮,更让欧 盟难以招架。 这个让美国和西方盟友头痛不已的梦魇,实际上就是美国和西方盟友制造叙利亚动乱的副产品。如果美国不是那么急迫在叙利亚推动“阿拉伯之春”,意欲置阿萨德 于死地而后快,也不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可见,任何企图挑起国际危机的集团,都必须仔细掂量危机的反作用力的力道及其可能的危害,否则,随时都可能发生。

(二)国际危机的反效应

国际危机的反效应主要是指国际危机带来的反向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国际危机作用于国际社会所遇到的反作用力。

危 机真相的暴露。任何国际危机一旦发生,都会集中暴露危机所关涉的国际矛盾的真相。在国际危机爆发之前,可能世人还认识不清楚,但危机一旦爆发,就把危机的 动因和矛盾完全暴露在世人面前,从而为国际社会观察、认知危机的本质及危机背后的问题提供了素材,也为国际社会找到国际矛盾的症结并采取有针对性防范和控 制的措施提供了依据,还为以后防范此类风险提供了参照物。

危机对冲。危机发生之后总会倒逼国际社会采取新的措施来平息新的国际矛 盾,从而形成某种对冲、稀释危机的局面,并为国际社会解决危机提供某种新契机和可能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对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华战争几乎无动于 衷,采取孤立主义立场,隔岸观火,不对日本宣战,颇有点坐山观虎斗的架势,但是,1942年日本发动袭击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群情激愤,美国总统罗斯福马 上宣布对日宣战,拉开太平洋战争的序幕,从而加强了反法西斯力量,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珍珠港事件的对冲,美国是否参战或参战到何 种程度,都很难假设。

倒逼危机管理机制的创新。国际危机发生后一般都会催生出新的国际危机管理体制机制。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为了防止今后祸害人类的类似悲剧再度重演,战胜国迅即发起成立联合国,建立起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的新国际体系,从而奠定了新的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从 此之后,国际上发生可能危及人类和平和安全的冲突都被放到联合国的机制下来解决,最大限度地防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1997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催生 了东盟和中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地许多应对金融危机新法律、新规则和新机制,让这些国家积累了许多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2009年美国引爆国际金融危机 后,为拯救欧盟尤其是希腊等国的金融体系免遭祸害,欧盟迅速启动若干新救市机制,出台许多新的应对措施,从而艰难地对冲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面对这 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积极借鉴亚洲金融危机的应对经验,主动出击,不仅抵挡国际金融危机对本国的冲击,而且还为欧洲甚至美国抗击危机提供了至关重要支 持。

必须指出的是,用物理学上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来解说国际危机的正效应和反效应是观察国际危机、解决国际危机的辩证方法,但是将 两者不能划等号,不能简单地认为国际危机的正效应和反效应都是相等的,毕竟国际危机更多地掺入了许多人为的因素。有时候国际危机的正效应会很大,而反效应 会很弱,从而让这个危机继续拖下去而无法很快解决。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种情况都屡见不鲜,几乎成了国际常态。有时候国际危机的正效应又很小,而反效 应很大,导致过度应急反应,从而带来无穷的后患。中国人所说的“杀鸡用牛刀”的结果,往往就会发生这种情况。所以,妥善处理好正效应和反效应的关系,是解 决国际危机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的重大课题。

本文关键词: emergency是什么意思
本文标签: 生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