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质感生活
J8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谈网络词汇称呼的低俗问题)
2023-07-29 11:58:01
Mars
739
来源:只有青春

J8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文/只有青春

j8是什么意思

词汇,是口语和文字的结合体,如今新生的网络词汇远远超出了生活的日常用语,有些优美含蓄,有的简单粗暴,有的低俗不堪,有的昙花一现,有的继续成为汉语中不可或缺的新词汇。

一,先从“她”说起。

在古代的书面语中是没有“她”这个词汇的,古代的口语中,也不能区分他和她,统称为“之”,即使现代社会一个人说了一句,“Ta走了,Ta来了。”用口语说出来那是男女不分,一般说这句话时都会引出性别,以便区别,我们的口语都要这样说:“那个男人走了,你个女人来了。”如果用文字记录则是,“他来了,她走了。”这样就能很简单的区分性别,不复杂,这个“她”字是民国的刘半农先生创造的,她的出现,刚好也就一百年。

民国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在当时是受到传统文人反对的,“她”字的创造人刘半农先生,当时被文言遗老骂得狗血淋头,反对声此起彼伏,到了今天,这个争议还在继续。

刘半农先生有一首诗叫《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目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目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漫漫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

有人解读这个“她”,是刘半农在法国思念的自己的祖国母亲,但大部分人的解读还是关乎爱情的那个她,全诗反复用了一句“教我如何不想她”来抒情,今天读起来,还是那么优美,想“她”之情,无人替代。

那么我们转变一下第三人称的称呼:

叫我如何不想【之】(文言文),

叫我如何不想【他】(她字还没有出现)。

大家必定随口而出:“你们俩干啥呢?”

他,她不分,这样的诗你认为美不美?

所以,用今天我个人观点来评价刘半农先生,“她字一出,男女平等,区别男女,意境优美,利在千秋,功在万代。”说到“她”,还可以顺带提一提武则天造字,日月当空照,她把自己的名字都改成了,武曌。

可是,基于男权社会的“正统”,这个曌,国人是不喜欢的,还是用照好,中庸,无非议。

二,骂人的粗口

在日常用语中,骂人和吵架张口就来的一般都是不雅的词汇,越粗俗不堪自认为“赢”的机会越大,这些第三人称的称呼词汇越来越多,共同的特点是,和“性”及动物有关。一个人生活中一开口就尼马,小婊砸,那么铁定是要逮人就打架的主,生活中这类人一定是被人诟病,敬而远之的。

网络上的粗口,有一点很关键,你在网上骂人了,别人一般是逮不到和你打架的机会,因为大家都隔着“屏幕”这个距离,这类人,人们叫他“喷子”,怼天怼地怼专家,喷爹喷妈喷教授。没多少人会搭理这类人,除非他是名人,公众人物或者是靠骂人做成的网红,他会有一定数量的粉丝支撑流量,当然,有些人是该骂,哪些人,我在这里不具体指名道姓,省得他们的粉丝用“不雅的词藻”问候我。

如果把粗俗词汇用在现在汉语环境中写文章,语文老师一定给你一个大写的X,有编辑管的,编辑马上就给你退货,以前的网络是没有网监的,所以滋生了这类词藻的喧嚣,现在有了网监,一但触碰了法律,比如“侮辱了救火英雄”,“诋毁民族英雄”,“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传播谣言”,“黑恶势力的网络水军”“网络暴力”等一类人,一但证据确凿,拘留所几日游的待遇就有了,网监可能让大家觉得不自由,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对主流的社会情感是有保护作用的,网监越来越严,不计后果的“喷子”型人格受到相应的惩罚,他们才会有所收敛,网络环境,将会得以慢慢净化。

对文字有敬畏之心,写文章有含蓄之美,才是现代汉语的主流词汇,比如钱钟书先生的文章,是不会有“尼马”词汇出现的,并不是说他生活过的年代,没有听人骂过这词汇,只是先生之文雅,不听社会之污言垢语罢了。

三,老司机,小鲜肉,小萝莉

老司机,开车,(本来可以排列更多,网管不让)这些词汇的出现,最先都和“污”、“xin””有关,有一些词汇慢慢会被人接受,就是哪些被中性化了的词汇,比如张召忠教授在一次和年轻人现场互动中,有人问他知不知道“老司机”,他不但解释了他理解的“什么是老司机”,还默认了自己是老司机,所以,被中性了的词汇,会继续在网络中生存,将来也会在“后现代词语解释”中找到答案,这是否能解释为中庸的力量。

我们再用两段文字,来描述文雅词汇的重要:

A.在一个校园寂静的夜晚,在僻静的小树林里,小鲜肉对小萝莉说:“我想干你妹!”

B.在咖啡屋里,灯光下的他,开始不安起来,他终于鼓起勇气轻轻的握住她的手说:“我爱你!”

要我说,爱情的浪漫地点,校园的环境A要比咖啡屋B美,可是前面的小鲜肉得到的一定是个大大的耳光,后面的那个他,收获爱情的机率肯定要大些,后面的这个他,温尔文雅,毕竟会战胜小鲜肉的。

四,我想致敬“小和尚”在空中飞“翔”

我们学语文(还没有上升到汉语言文学)的年代是没有网络的,那个时代的中学生有一种“魔鬼词典”,用书刊或者小册子来解释出现的新词汇,这魔鬼词典和现在的网络词汇差不多,非常流行,一本魔鬼词典,这个同学看完那个同学看,把书本翻烂了,才完成魔鬼词典的使命,可是,如今魔鬼词典的大部分词汇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现在的我们努力去想,也迸不出一个魔鬼词汇来。

说说“小和尚”。

粗俗和庸俗不是一个概念,人有七情六欲,把这些情欲通通禁锢起来是不现实也是不人道的,不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配,我们现在的一些大学教授给学生上课,偶尔也会爆些粗口,但不能说这个教授就人品低劣,把人家定性为粗俗不堪,大家对其口诛笔伐,周星星同学的戏剧作品,无厘头的表达方式刚在内地放映的时候是被当代大师打压的,可是,青年大学生这股力量把周星星同学从低俗的坑里硬是树立成小人物坚持梦想,永不放弃的标杆。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里的王二,把男人的szq叫成“小和尚”,没有读过王小波的书是不会知道啥意思的,别人代表不了,我个人对这个词汇,致敬不已,你可以认为这词汇庸俗,但不能说是粗俗,如今的通俗小说,抖音和小品文,各种直播,短视频,有其市场,读者和粉丝要大众些,主要原因还是作品通俗易懂,都是百姓自己的经历,和身边的事,反观许多高大上的作品,专业性很强的文章,印刷了,获奖了,奖杯挂在墙上,书本在书柜里摆设,文章的读者还没有字儿多,如果大众都不接受了,是不会在老百姓中间流行的,我们必须要正对这个事实,而不是选择性失明,一味指责,年轻人不读书。

谈到小和尚,描写女性szq的词汇太多了,美的,低俗的,高雅的,可是关于男人的,除了“小和尚”,本人不才,目前还找不到这么中性的词汇,不低俗,也不高雅,还有点点含蓄,既形象又充满了想象力。

关于“小和尚”,笔者还有一段真实的往事和大家分享一下,“大约应该”是2008年前后,我在网上用“云南小和尚”的网名跟过一个贴,评论了几句,就有人跟贴说:“你是云南小J8吗?”,那分钟本人真想爆粗口,网络词汇什么低俗用什么招呼他,可是,转念一想,知道小和尚的人多少读过王小波的书,读书人应该不会是骂我的意思,气消了一半,再继续想,如果他不知道王二的小和尚,我还要跟他解释这小和尚的出处,那么得多费劲,这么想透以后,没在为他的“云南小J8”纠结,只是改了网名,从此告别了云南小和尚这个网名了。

飞“翔”。

我不知道是哪些天才把人的大便形容成“翔”,这么污的东西,一下高大上起来,而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排泄的,“出恭“被白化文进化成了“解手”“上厕所”“上洗手间”,有时候文雅是文雅了,但费劲,在洗手间外等人方便之人还要多一句嘴:“大的还是小的?”现在网络新词汇一“翔”一”噓”就搞定了,省事,不低俗,这一点我们不得不佩服年轻人的思想和创造力,现在的网络中生代,就是这个社会的未来,社会的文明也是靠他们传承,不要低估他们的创新能力,更不能一棍子结论,如今的这一代人浅薄粗俗,网文充斥着污言垢语。

文言文的晦涩难懂仅仅是相对于口语化的白话文,读懂了文言文的意思,就会感受到古文人的儒,雅,男人仰君子,女人敬淑女,民国文人对儒雅也是有传承的,民国文学大家诸如鲁迅,沈从文,钱钟书等等(排列不下省略号……)先生的文章在当时就定性为低俗,白化文当时是上不了大雅的。

其实先生们并不粗俗,文章里还有文言文用法的一些称呼继承,如刘和珍“君”,郁达夫“兄”,庆龄“先生”等等对比现在网上一股脑一味称为“亲”的现象,真的是雅得不行。

如今的网文虽然也充斥着粗俗,但只是一些个案,雅文,正能量还是主流,这就在乎引导,分流,监管,但不能一味禁锢,大部分网络文化领域的APP都用监管软件机械地“值班”,这样会抹杀年轻人写文章,谈理想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反而是不科学的。

所有的文章都是有年代感的,而每个年代新词汇的出现,低俗的称呼,会随着文明社会的进程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已经不会在生活中称人“之”,无男女之分,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元化,有人喜欢阳春白雪,也有人喜欢下里巴人,新词汇,只要不危害社会,不侵害他人权利,不触犯法律,就会有人用,只要社会主流导向不低俗,这个社会就是文明的,低俗将会“潜水”,甚至消失,目前我们的这个星球上,唯有中国文字,是活着的灵魂,每个年代都会迸发出新的词汇,继续发挥着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书写着方块字从未断代的过的文明。

一如,初心。

(谢谢你来过,请关注作者/只有青春,每天为你呈现走心文章,转发请注明出处,欢迎约稿转载)

本文关键词: j8是什么意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