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萌宠当家
哒哒兔(救救孩子!打压式教育,简直令人窒息)
2023-07-14 11:28:01
Mars
161
来源:布谷学习

哒哒兔。文丨哒哒兔 编辑丨金雀儿

哒哒兔

来源丨布谷学习

布谷老师:

综艺节目《一起出发吧》(原爸爸去哪儿6)中杨烁的教育方式被“骂”上了热搜。

很多网友直呼:这两天最想干的事儿就是“冲进屏幕打杨烁”。

一位年轻父亲,他如此强壮,却又如此疯狂!

杨烁与儿子杨雨辰的“拉练式育儿”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随时随地在考试、一言不合就发火、动不动就惩罚、冷嘲热讽完全不懂鼓励孩子……

这样的“令人窒息”型老爸,真是让人望而生畏啊!

一、你以为的教养,其实都是隐形的“毁灭”

儿童心理学家杜布森曾说:“孩子的自我价值和自信都和他与父亲的关心直接相关。“

如果爸爸太严厉,对孩子要求严格,一点小事就发脾气,孩子跟爸爸在一起永远都会是紧张的状态,逐渐会让孩子缺失安全感,变得胆小、内向。

孩子得不到父亲的肯定和鼓励,他的内心就不会认可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没有了价值感,孩子就不再自信。

刚到目的地,因为儿子杨雨辰下车没和他走一边,杨烁立马大吼:“我从哪边走的?走回去!”

孩子听话地走回去后,杨烁还是不满意,脖子上冒出青筋,要求孩子加速:“所有人都在等你啊!”

步行去房间的路上,杨烁对孩子的走路姿势不满意,继续教训:“会不会走?脚尖冲前!”

担心会有高原反应,节目组的人好心提示杨烁,孩子累了可以抱抱他。

但杨烁却说:“我不管,他自己选的,自己承担。”

杨烁的每次要求,杨雨辰都乖乖照做,可是他依然不满意。

当发现孩子选择的 5 号房子距离最远,杨烁又开启了冷嘲热讽模式:

“5不是你的幸运数字吗?你看这个1号是不是我要选的?你要选5号!你看你下次还选择5号吗?”

杨雨辰小心翼翼地回答下次选择1号,杨烁却说:“那下次1号就是最远的。”

弹幕里纷纷表示对杨雨辰的心疼,以及对杨烁的吐槽。

有网友说:当爸爸的,全方位在摧毁孩子的自尊心,潜移默化,孩子自卑心就上来了。

视频里杨烁训斥杨雨辰时很明显的能感觉到表演痕迹,也许节目组想给他塑造一个严父形象,但是杨雨辰的表现却说明了很大问题,这么胆小小心翼翼的性格不是一日养成的,所以即使为了节目有夸张行为,也不能让大家排除大家对他家教的质疑。

于是不少人开始在杨烁和他老婆的微博下留言,面对大家的轰炸杨烁也终于做出了回应,表示让大家不要打扰他老婆,还对孩子、老婆、甚至是父母都表示了歉意,还说自己已经买好搓衣板准备反思了。

对于这份“回应”,还有不少网友表示不买账。

事实上,像杨烁这种类型的老爸,在现实生活中,更比比皆是,崇尚“严格养出好孩子”的教育理念。

或许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关于育儿,也一直在学习,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作为父母,严苛没有关系,脾气大也没啥,甚至就是真不会教育孩子也行,但是为人父母,至少要有常识:得明白孩子跟成年人是有区别的。

孩子凭什么孩子就该被怒练成这样?

二、强势父母对弱势孩子的暴力在代代传承

每个“有问题”的孩子都有这不同的成长故事, 但每个故事背后都有一个相同的主题:家庭教养。

许多时候,严厉管教不仅不能锻炼,还会在孩子心里强化一种观念:人要守规矩就得靠外力,比如父母、学校、警察。

一位管教严厉、喜怒无常的父亲,非常容易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无所适从、依赖他人指令、失去自我的人。

这些内在品质的缺失将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很多网友留言:“想起了自己的父母”“这才是真正的童年阴影。”

甚至还有网友专门给杨烁这样的爹妈造了个新概念——PUA式父母。

原本用来形容男女关系里,情感控制、人格贬低行径的词,被套用到父母与孩子之间,却丝毫没有违和感。

更可怕的是,男女关系尚可分手结束,父母与子女的羁绊,却是无法解开的死结。

如今在孩子面前耀武扬威的杨烁,正是被父亲打大的。

14岁那年,父亲用一把椅子揍他,把椅子都打碎了。打那儿起,他逃离家庭、辍学,到社会上闯荡,没有读高中就成为流浪打工者。

暴力教育导致杨烁非常自卑,又非常叛逆。

青少年时代,他怕被拒绝,不敢主动和人交往,别人说两句他就能哭。可跟人打起架来又特别狠,眼珠子都冒血。

这种个性的另一表现是他异常爱面子。

打工生涯中他遇到歌手戴娆,因长相出众被发掘为艺人,并被鼓励去考中央戏剧学院。

第一年明明考上了,连录取通知书和军训通知书都拿到了,就因为在学校红榜上没看见自己的名字,觉得没面子,转头就走了。第二年又考一次才入学。

后来证实,第一年他的名字在红榜上,只是恰巧被一张小广告挡住了。而他为了面子,连去招生办公室问一声都不肯,是不是匪夷所思?

杨烁对父亲教育方式给他造成的心理伤害和性格缺欠很清楚,并且说希望培养出儿子的自尊、自信,但实际行动中,却又复制了父亲对儿童的霸凌模式。

网友扒出杨烁2016年饰演“小包总”走红时接受采访的视频。谈到对儿子的教育,他称会打小孩。

且理由特别情绪化:

一是如果他管孩子时家人插手,他本来没想打孩子也会打,因为家人的袒护让他不爽。

二是会对一儿一女分别对待,女儿即使犯了“很大的错误”,因为长得好看、会撒娇,他便不发脾气;儿子即使犯了很小的错误,“劲儿劲儿的那个样子”也会惹恼他,让他大发雷霆。

他还说,儿子从小就很怕他,在儿子两三岁前,是“我烦他,他烦我”,到儿子四五岁时稍好一些,因为儿子把他当成了偶像。

听下来,他凶孩子、惩罚孩子,跟孩子行为的对错根本没多大关系,只在于他的情绪是不是需要发泄,以及他的重要性是不是能得到确认。

这跟他在《一起出发吧》中的表现如出一辙。

令人痛心的是,强势父母对弱势孩子的暴力还在代代传承。

在《我家那闺女》中,袁姗姗的爸爸经常在节目中贬低她、揭短。

看到袁姗姗把家里收拾干净,张口就是一句:“看来打扫卫生了,平时家里都烂七八糟的。”

看到女儿做饭,他却爆料说:“她不行,拿刀就怕。拿菜刀都拿不好。根本不会煮饭,煮饺子都得求助她妈妈。”

连袁姗姗本人都忍不住回复爸爸:“离你有个女婿又远了一步!”

郑渊洁曾说:“毁掉一个孩子最佳的做法就是摧毁孩子的自尊,将他贬到卑微的地位上。”

当父母经常打击和贬低孩子时,很容易摧毁孩子的自尊心。

生活中,依然有很多父母喜欢贬低孩子,看不到孩子的闪光点,这种贬低式教育,让孩子一直处于一个被否定的环境,自然而然也会对自我的评价过低,不敢将内心的情绪释放。

逐渐变得胆小懦弱,敏感自卑。

成长道路上,孩子最需要最渴望的是被父母看见,那些不被父母看见的孩子,最委屈。

父母只有看见孩子的诉求,重视孩子的情绪,才能抵达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接纳。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父母的一句鼓励和夸赞,就能为孩子打开一扇窗。

三、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

尹建莉老师在《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一文中深刻剖析:

严厉教育的目的虽然也是想给孩子打造出华美的人生宫殿,到头来却只能制造出一间精神牢笼,陷儿童于自卑、暴躁或懦弱中,给孩子造成经久不愈的内伤。

放不下严厉教育的人,真正的原因是潜意识放不下莫名的恨意。

这就是为什么从小经历了打骂教育的人,往往正是棍棒教育的支持者,经常严厉对待孩子的老师或家长,他们自以为在“教育”孩子,其实只是在发泄自己从童年积淀的恨意。

像一位网友说的:有些人小时候常挨打,痛恨父母打自己,长大了发誓绝对不打孩子,可做父母后还是会打小孩,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正常生活是怎样的。

推翻父母不难,但修补父母刻在自己童年里的缺陷,非常不易。

所以,根本地说,所谓“严厉教育”,其实和教育无关,不过是成年人某种性格缺陷的遮羞布而已。

知道这个“秘密”,会不会让你的耐心多了一点,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1和善而坚定地接受孩子内心的想法

孩子童年的幸福并不是来自于有求必应的物质条件,而是父母对自己的接纳。

父母的肯定和认同能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的人格,让孩子乐观自信,从而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中快乐成长。

肯定就从现在开始吧,为时不晚。

你的认可和鼓励,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2自己对孩子的期待要合理

父母对孩子寄予一定的期望是对孩子的一种关爱、一种鼓励,是建立孩子自信心的主渠道,是人之常情。

但是,家长的期望必须根据孩子能力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最好的期望值是让孩子稍加努力后就能实现。

就好比摘桃子一样,不用跳就能摘到桃子会使人产生惰性,怎么跳也摘不到桃子会使人失望;努力地使劲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富有挑战意义,会使人充满希望,会使人得到锻炼,会培养人的能力,下次跳得更高。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是如此:高不可攀会丧失信心,唾手可得会消磨斗志,富于挑战才会催人奋进。

布谷老师说:

完美无缺的父母如同海市蜃楼里的幻景,世界上没有绝对理想的父母,也没有绝对理想的儿女。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遭遇挑战是自然而然的事。

希望我们都能看见孩子的需求,控制情绪,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多一点鼓励,这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我们要相信:不完美恰恰是改善的利器。

本文关键词: 哒哒兔
本文标签: 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