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萌宠当家
鸟蛤(辽宁大连吃货们常见贝类海鲜的学名与俗称(二))
2023-07-11 10:28:01
Mars
361
来源:毕业于2005年

鸟蛤。在上一篇内容里,小编归纳了将近二十种贝类,大家看完之后是否觉得这才哪到哪呀!还有好多没说全呢!

鸟蛤

对喽,这才哪到哪呀。还有十余种没说呢,咱们接着说。

18、学名:泥螺。俗称:泥溜、泥溜子等。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后鳃目、阿地螺科、泥螺属。

它的身体呈长方形,头盘大而肥厚,外套膜不发达。侧足发达,遮盖贝壳两侧之一部分。贝壳呈卵圆形,表面似雕刻有螺旋状环纹,内面光滑,有黄褐色外皮。无螺塔和脐、无厣。

广泛分布于中国南北沿海,日本、朝鲜也有。辽宁大连地区的皮口、庄河以及丹东地区都有出产。

它栖息于内湾潮间带泥沙滩上,营匍匐生活,爬行时,用头盘和足掘起的泥沙和自身分泌的黏液混合,覆盖于身体表面,形似一堆泥沙,起拟态保护作用。杂食性。

泥螺属于其貌不扬,但非常美味的贝类。用盐、糖、酒等佐料腌制的泥螺以及煮着吃或炒着吃的泥螺都非常可口。

尤其是腌泥螺,那绝对是一道下饭小菜,就拿小编本人来说,本来就是一两碗饭的饭量,如果有腌泥螺就着吃的话,三四碗饭的饭下肚是没问题的。

现在泥螺已经被加工成泥螺罐头,成为一种非常畅销的海鲜食品。

泥螺(活)

泥螺(加工)

19、学名:螠蛏(yì chēng)。俗称:仙(鲜)、小人仙。

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齿亚纲、帘蛤目、竹蛏科。

它的贝壳脆而薄呈长扁方型,自壳顶到腹缘,有一道斜行的凹沟,故名螠蛏。

它广泛分布于我国和日本沿海,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北沿海滩涂,其产量相当丰富。

螠蛏的肉质非常嫩滑鲜美,而且价格也相对便宜,是非常受大家欢迎的一种海鲜。

它的吃法有很多种:煮着吃、炒着吃、涮火锅、包饺子都很美味。

螠蛏

螠蛏

20、学名:竹蛏。俗称:蛏子。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竹蛏科。

我们平时常见的竹蛏有两种:大竹蛏和长竹蛏。

因为这两种都是都是竹蛏,所以在这里就不多做阐述了。

反倒是很多朋友分不清螠蛏与竹蛏的区别。

竹其实蛏和螠蛏区别不小,从外形上看:竹蛏比较细长,而且它的两篇外壳闭合时就像一个竹筒;而螠蛏的外壳比较扁而且呈现出方形。

竹蛏的味道非常鲜美,肉质也很嫩滑,和螠蛏一样是非常受大家欢迎的海鲜。

大竹蛏

长竹蛏

21、学名:棒锥螺。俗称:海锥。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锥螺科。

它的贝壳呈尖锥形,结实,黄褐色或紫红色。壳顶尖,螺旋部高,体螺层短,每一螺层的上半部平直,下半部较膨胀。螺旋部每1螺层有5~7条排列不匀的螺肋,肋间还夹有细肋。壳口卵圆形。

这里说的棒锥螺(海锥)不是咱们平时在辽宁大连地区常见的那种在海参圈或者虾圈里能捡到小海锥(俗称:xǔ波螺),而是近些年来才在辽宁地区海鲜市场上上市的这种“大海锥”。

这种棒锥螺煮着吃或者辣炒都非常可口,尤其是作为下酒菜是非常合格的。

棒锥螺(海锥)

棒锥螺(海锥)

大连地区小海锥(xǔ波螺)

大连地区小海锥(xǔ波螺)

22、学名:鸟蛤。俗称:鸟贝。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异齿亚纲、帘蛤目、鸟蛤科。

鸟蛤为大型、深水埋栖的双壳贝类,足部肌肉发达,能时常用足从海底飞跃跳起运动,故名鸟蛤(鸟贝)。

鸟贝在市场上一般都是直接把肉取出来出售。它以体大、肉脆嫩、营养丰富、味甘美而闻名。

鸟贝的吃法其实也挺简单,直接焯水之后蘸辣根吃,或者炒、拌、包饺子等等都可以发挥它的美味与口感。

鸟蛤

鸟蛤

鸟蛤(肉)

23、学名:贻贝。俗称:海虹、淡菜等。

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翼形亚纲、异柱目、贻贝科、贻贝属。

它是一种双壳类软体动物,壳黑褐色,生活在海滨岩石上。分布于中国黄海、渤海及东海沿岸。 贻贝壳呈楔形,前端尖细,后端宽广而圆。一般壳长5~8厘米,壳长小于壳高的2倍。壳薄。壳顶近壳的最前端。两壳相等,左右对称,壳面紫黑色,具有光泽,生长纹细密而明显,自顶部起呈环形生长。

作为一种最常见也是最便宜的贝类,贻贝一直很受大家欢迎。十块钱左右就能买上一小盆,煮熟了之后捧着盆吃,很过瘾。

贻贝

贻贝

24、学名:紫石房蛤。俗称:大蛤、天鹅蛋。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石房蛤亚科、石房蛤属。

紫石房蛤俗名天鹅蛋,是一种大型经济贝类,大连、烟台沿海著名海产品之一。

它贝壳坚厚,壳体略呈卵圆形,壳表黄褐色,壳内面暗紫色并泛珍珠光泽;成贝壳长6~8厘米、重70~85克。

紫石房蛤肉质肥大,肉味鲜美,是蛤类上品。

关于它的吃法真的不少:例如“大蛤炒鸡蛋”这道菜就是它最为常见的一种吃法;另外在火锅店(尤其是海鲜自助)更是少不了它的存在。也可以把它加工成蛤干和冷冻品,很多水产食品加工企业都把它作为主要原料。

紫石房蛤

紫石房蛤

25、学名:短滨螺。俗称:小香波螺、晒不死。

它的贝壳略呈球形。壳高约14 毫米,宽与高相近。螺层约6层。它一般都生活在高潮线能触及的礁石之下或缝隙中,而且生命力极强,干露状态下能长时间存活,所以得名“晒不死”。

它个头很小,而且肉也小,但它的味道却很不错。平时人们到海边旅游、赶海时,见到最多的就是它。

短滨螺

短滨螺

26、学名:锈凹螺。俗称:胖波螺、偏腚波螺。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原始腹足目、马蹄螺科、锈凹螺。

它的贝壳呈圆锥形,壳质坚厚。一般壳高15~25毫米,螺层约6~7层,自上而下迅速增大,体螺层低平。

大连地区、舟山各岛屿沿岸均有分布,为习见种。生活在中低潮带及水深20米左右岩石质海底。它与短滨螺(晒不死)一样,退潮就能在岩石上看见的螺类,但它的数量要比短滨螺少得多,而且它的个头也要比短滨螺大,都属于到海边游玩、赶海的“战利品”之一。

锈凹螺

锈凹螺

27、学名:青柳蛤。俗称:黄蚬子、大黄蚬子、朝鲜黄蚬子。

它的贝壳中等大,外形近卵圆形。壳质坚硬而薄。壳顶不太明显,位于贝壳近中央。前后端呈弧形。壳面黄色或黄褐色。壳表的生长纹细密。环走肌痕下缘呈暗紫色。左右壳主齿各3枚,右壳前后侧齿各2技,左壳前后侧齿各1枚。

黄蚬子主产于鸭绿江口周围的黄海东部浅海、低盐、泥沙海岸环境当中。扩展区域包括朝鲜清川江周围泥沙海域,以及中国大洋河周边的泥沙海域。

黄蚬子味道鲜美,除鲜食外,它也是烧烤店里必备的一道海鲜食材,烤着吃非常鲜美。还可以加工成蚬干、罐头、冻蚬肉。

青柳蛤

青柳蛤

28、学名:四角蛤蜊。俗称:白蚬子,小白蚬子。

双壳纲、帘蛤目、蛤蜊科。

辽宁沿海有分布,产量较大。主要栖息于潮间带中下区及浅海的泥沙滩中。贝壳中等大,略呈四角形,极膨胀,壳高与壳长几乎相等。

它的价格也不高,而且肉质鲜美。唯一缺点就是水分有点大,也就是肉里的汤比较多。

四角蛤蜊

四角蛤蜊

29、学名:水泡蛾螺。俗称:假鲍鱼。

若是跟大家说“水泡蛾螺”时,大家肯定会觉得没听说过这个东西。但如果跟大家提起“假鲍鱼”时,相信大家一定都会豁然开朗。没错,假鲍鱼的学名就是水泡蛾螺。

为什么叫它假鲍鱼呢?也许就是因为它那只形状有些像鲍鱼一样的足而得名吧。

其实仔细看看它的壳,与某种蜗牛还有那么一点点相似。

它的味道还可以,美中不足就是粘液有些多,每次吃之前需要下一些功夫去除它的粘液。如果把粘液清理干净之后,再切片炒或者用来做凉拌菜的话,还是非常值得一吃的。

水泡蛾螺

水泡蛾螺

30、学名:单齿螺。俗称:偏腚波螺。

软体动物门、原始腹足目、马蹄螺科、单齿螺属。我国南北潮间带分布最广的贝类之一。多生活在潮间带中上区岩石上、石缝中或石块下。以海藻为食。壳呈圆锥形,小型,壳质坚厚。

一般高1-2厘米。壳表螺旋形肋明显,与生长线互相交结成许多方块形颗粒。壳面颜色多为暗绿色,夹以杂色。壳内面白色,具有珍珠光泽。

个人觉得它的俗称也与锈凹螺一样,属于“偏腚波螺”,在赶海时也能见到,但数量远没有短滨螺(晒不死)那么多。

单齿螺

单齿螺

31、学名:疣荔枝螺。俗称:辣螺、辣波螺。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新腹足目、骨螺总科、荔枝螺属。

它的贝壳呈卵圆形, 壳小较坚厚,壳高大于壳宽。螺层约6层,缝合线浅,壳顶尖。

疣荔枝螺为黄、渤海常见种类,落潮时一般可以在岩石上或缝隙中找到,但数量不多。

它可以煮食,但吃起来味道有些辣,所以得了个“辣螺”的名号。

疣荔枝螺

疣荔枝螺

32、学名:托氏昌螺。俗称:香波螺、草帽波螺。

软体动物门、 腹足纲、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马蹄螺科。

它的壳质坚实稍厚,壳面光滑。壳低圆锥形,壳塔较低,螺层六级,缝合线处有红褐色螺旋线环绕,有美丽的花纹。它主要生活在潮间带泥的海沙滩上,退潮后在沙滩上继续爬行,有事独行,有时聚集成群。

这种螺平时比较少见,而且经济价值也不是很高。吃起来味道还不错,只是吃的时候比较费劲,得用针或牙签一个个的抠着吃。

托氏昌螺

托氏昌螺

托氏昌螺

连着上一篇内容,小编一共归纳了32种辽宁大连地区常见的贝类海鲜,大家是不是觉得意犹未尽呢?以后小编还会努力再为大家继续介绍各种常见的水产动物,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关注小编。

由于小编才疏学浅,所述内容难免有错误及遗漏之处,还请各位朋友多多批评指正。

本文所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若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

本文关键词: 鸟蛤
本文标签: 动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