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纵情山水
城市林业(回归生态价值让林业成为串起上海城市高品质的绿色珠链)
2023-05-27 10:58:01
Mars
216
来源:上观新闻

城市林业。林业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淡水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林业的生态价值、社会服务功能是上海打造“城在园中、林廊环绕、蓝绿交织”韧性生态空间的有力支撑。本文旨在研究国内外城市林业发展经验,从发展理念、廊道布局、辅助手段、参与力量等方面对上海提升林业建设品质提出建议,助力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

城市林业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一、林业的生态价值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功能的重要一环

放眼全球,近二十年来国际大都市在把握林业与城市关系时, 侧重将城市森林营造视为建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整体提升城市绿色空间的功能,使之与城市棕地、建筑、广场等“灰色基础设施”协调规划建设。

一方面,生态功能是城市林地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功能,能够助力弹性城市建设。作为“大都市里的自然”,林地是缓解“城市病”的有效载体。城市林地作为生态斑块、廊道与基底,以较大面积的绿色空间镶嵌在城市土地中,对保持空间系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尤为重要。美国农业部与保护基金专门成立GI工作小组,将绿色基础设施形容为“我们国家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统”。城市林业具备的改善气候、涵水增氧、吸碳降尘、消除噪声等功能在抵消经济发展负外部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日益突显。另一方面,城市林地的社会服务功能、生态产品价值等复合价值,描摹出更宜居的城市生活图景。以维也纳为例,其林地蕴含着旅游、教育等多重功能。维也纳森林旅游是其旅游业的重要支柱之一,每周和每月去一次森林的市民占城市总人口近30%。政府开办“维也纳森林学校”,以森林教育为主题开展森林游学,从学龄阶段加强市民对森林和环境的认知。减碳背景下,林地的生态屏障作用更加显著,碳汇价值越来越受重视。镶嵌在城市中的林地绿带不仅补充了城市的休闲娱乐空间,更承担了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的重要角色。根据伦敦林业委员会的测算,伦敦的林木大约储存了236.7万吨碳,约合1.47亿英镑,可避免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亿英镑。

二、国内外城市在林业建设方面有先进理念与可取经验

对比而言,上海2020年底18.49%的森林覆盖率与2025年19.5%的目标森林覆盖率均低于纽约、北京等国内外城市当前水平(见图1),山区、林地分布等客观因素固然是上海森林覆盖率较低的原因之一,但在发展理念、廊道布局、辅助手段、参与力量等方面,上海林业建设仍有提升空间。现将其他城市发展经验总结如下。

1、重视林地自然肌理,提高林地自然修复能力。

自然林地具备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异龄、混交、复层、近自然的多功能森林作为森林资源的主体架构,营造近自然化但又非纯自然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成为多国多地的实践方向。纽约的林地修复实践表明,丰富森林的垂直结构,可提升原生林的自我修复能力,进而形成生态系统内的良性循环。林地下层的草本植被可以稳定土壤化学成分、防止水土流失,缓解种子和幼苗的立地困难,中下层灌木可以形成“种子池”,通过吸引栖息的鸟类来传播种子,并在其基部积累有机物。森林资源弹性管理理论也指出,人类的行为不得超越系统的弹性,过度提高效率与优化结构会损伤系统弹性。北京按照自然经营理念,实行平原生态林自然养护示范区项目,探索城市林地的自然生态养护,通过建立不同层次的自然结构、修建水塘、补植食源植物等措施,让生态林形成自我补给的小环境。目前北京已将151.4万亩、共7000多万株的森林纳入自然生态林养护。

2、创建生态走廊链接森林斑块,提升林业生态价值。

大范围的生态林地比多处破碎小林地拥有更大的生态价值,但城市森林多是见缝插针,为此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的生态连廊建设兴起并发挥重要作用。微观层面,创建生态走廊链接城市森林斑块。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斑块、边缘和矩阵(斑块所在的背景)共同构成“景观格局”。以纽约为例,其森林斑块存在于城市环境的矩阵中,这些独立斑块呈现出边缘、孤岛的状态,纽约通过创建生态走廊来链接破碎、离散的森林斑块,促进野生动物和植被的迁移。宏观层面,建立大尺度区域性城市群森林生态格局,这一做法已经纳入京津冀、粤港澳城市群体系中。

3、信息化手段推进造林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造林精细精准水平。

造林投入巨大且不可逆,需要确保生态效益为正增长,否则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生态破坏。纽约多种手段辅助造林决策,确保树种与当地生态相宜。在造林规划前,从物理到社会的各方面,根据约束条件和促进条件的强弱构建分析矩阵,辅助决策。外地引进的树苗看似与本地树种相同,但仍存在意外的抗逆性问题,而且还会和本地既有的良好树种杂交,污染基因池,造成“远系繁殖萧条”。为避免该问题,纽约市绿地原生植物中心(GNPC)在一座岛屿上建立了80亩的外地树苗转化苗圃,要求外地树苗至少试种1年后才能用于本地造林。深圳则通过信息化平台辅助林苗匹配,综合运用热场变化、植被指数(NDVI)评估、生态足迹、景观生态格局等方法,动态评估市域林地情况,辅助林业决策。

4、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营造林绿福利共享共建氛围。

香港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郊野公园和湿地保护等自然保育,在全港选取12个优先加强保育地点,为促进社会力量加入,推出管理协议计划及公私营界别合作计划。在管理协议计划下,非政府组织可向政府申请资助,以便与土地拥有者或租户签订管理协议。在公私营界别合作计划下,政府允许在优先加强保育地点中生态较不易受破坏的区域进行开发,但发展规模须经同意,且项目倡议人须负责长期保育和管理该地点内生态易被破坏的其余部分。深圳大力提倡和动员社会力量及个人投入森林城市建设,一方面加强城市林业管理人员与市民的交流,注重城市林业相关的立法、宣传和开展公益活动;另一方面社会投入主要通过招商引资、项目融资等方式,实现企业对生态产业建设工程的投资,并提出到2025年争取筹措资金20.22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21.16%。

三、提升上海林业建设品质的若干建议

上海前三十年发展形成的城市形态中不乏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但森林覆盖率也在近十年快速提升到18.9%。当前,碳达峰要求日益逼近,市民对生活环境的品质要求日渐提高,林业发展要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借鉴国内外城市林业发展经验,未来上海林业发展可从以下方面提升。

1、在发展理念上,发展近自然林,提升林地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林地养护投入的长效价值。

探索建立上海林地的林分、群落、空间结构接近自然配置模式,并实行近自然的抚育和管理。转变发展理念不仅需要政策层面强化引导,更需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一线工作者做好宣传。上海从2019年开始推动补贴政策从“双增双减”转向生物防控虫害和使用绿肥的“双绿”补贴,三年过去,目前绿色防控普及完成量尚不及计划任务的10%。因此,发展近自然林业,需要从上到下理解近自然育林理念,从直接养护向提高林地自然修复力方向转变。各区选择本土树种或引进适应立地条件的树种,通过不同强度的间伐来实现人工林和天然林向近自然林的转化,保持人力和自然力作用于同一方向,使人力在促进林业发展过程中只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在价值挖掘上,进一步挖掘城市林业的多维溢出效益。

一方面,以服务市民为导向进一步释放开放休闲林地的价值。结合当地乡村振兴政策,配备监控、驿站、休闲座椅、避雨亭廊和标识标牌等基础服务设施,打造立体复合林业景观,将原本“看得见走不进”的林子变为可穿行的绿洲,探索与周边文化、消费等场景相融合。另一方面,拓展林业的外溢经济效益。就目前城市林业建设情况而言,对地方财政依赖程度较高,对GDP贡献系数较小,地方政府易缺乏积极性,或易往重形式、轻效用的路子上走。因此,建议将林业部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所对应的经济效益加以量化,尤其是在当前全市努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的背景下,量化评估林业效益也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方式之一。美国用i-Tree模型对个别树木、地块及整个城市的森林做林相结构分析、生态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风险预测分析,该模型可供上海林业决策与管理参考。

3、在网络布局上,建设相互贯通的生态廊道、绿带,并在长三角区域构筑多层次林业生态体系。

在市域范围内,重视微治理,通过生态廊桥等串联不连续的林地斑块,注重绿色线性链接,保证生物种群规模、森林景观的异质性。在长三角范围内,从区域林业系统和生态环境共同体角度谋划林业发展。客观而言,长三角各省市处于同一自然生态系统,唇齿相依,生态屏障的构筑需要区域性联动,且浙江、安徽等省森林覆盖率均高于上海,上海可构建跨区域生态廊道网,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优化林业生态。

4、在建设力量上,构建城市林业建设的多主体参与模式。

与乡村振兴结合,让各类社会组织、环保协会、邻近社区等主体参与林业建设。一是进一步用好国有企业资源,提升国企参与护林的质量。当前光明食品集团、上实集团、地产集团和城投公司等市属国企已积极参与本市公益林养护,从养护评估情况看,总体情况良好,但仍存在树种不适应当地环境造成养护难成本高等问题。国企掌握丰富资源,且有近2亿元的养护补贴金额,是上海城市林业建设的重要力量,需要进一步发挥国企的作用,做好公益林的养护。二是引导市民科学参与城市林业建设。借鉴欧洲国家经验,以教育、通知、咨询等方式向公众、政府官员和私有土地所有者交流城市林业的价值、利益和目标等内容,鼓励公众参与森林管理、树木种植认养计划、充当树木管护员等活动。

5、在管理手段上,增强信息化支撑,辅助林业决策。

继续完善数字化项目管理流程,通过造林项目管理App实施全过程管理,从立项信息录入、面积核查、验收到实绩核查均在App中呈现,从规划到管理丰富系统功能,逐步实现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浦东新区的林绿一体化管理平台整合了区内林木资源,推动林业精细化管理,建议在全市层面推广。

(作者简介:项颖倩,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殷文杰,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城乡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资料提供: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

编辑:谢真

本文关键词: 城市林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