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百科精选
世界森林日:天眼带你看防护林丨观天测地-易百科
2023-03-26 08:58:01
Mars
190
来源:中科院之声


世界森林日。编者按: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探索未知世界的脚步,认知世界的能力和手段与日俱增。中科院之声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联合开设“观天测地”专栏,为大家介绍天上地上探索的那些事儿,带来空天信息领域最新进展,普及科学知识。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是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全球水循环和碳循环的重要因素。1972年3月21日为首次“世界森林日”;2012年12月21日,联合国大会正式宣布每年3月21日为国际森林日。

近年来,我国创新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积极参与全球森林治理,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为实现全球森林目标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今天,天眼就带你看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陕西延安退耕还林工程以及塞罕坝林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全称是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工程区地跨中国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涉及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工程建设期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是世界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

建设任务完成后,可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目前,三北防护林工程累积造林3014.3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已达13.57%,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图1.三北防护林工程区域遥感影像图(数据来源:Landsat,成像时间:2021年)

图2、图3和图4通过对比展示了三北防护林三个局部地区的植树造林情况。图2a和图2b展示内蒙古赤峰市一处村庄的植树造林情况。2009年,农田与山丘的过渡地带还未种植大量树木,裸土面积大,山丘植被也较少。而2019年,农田与山丘间的过渡地带全部种植了人工林,且山丘的植被也更茂密。

图2a.三北防护林局部1—赤峰市局部地区影像(数据来源:GoogleEarth,成像时间:2009.09)

图2b.三北防护林局部1—赤峰市局部地区影像(数据来源:GF-2,成像时间:2019.09)

图3a与图3b、图4a与图4b对比展示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两处村庄的退耕还林情况。对比2005年和2018年的图像可以看出,有许多耕地已经变为林地。

图3a.三北防护林局部2—齐齐哈尔市龙江县局部地区影像(数据来源:SPOT-5,成像时间:2005.10)

图3b.三北防护林局部2—齐齐哈尔市龙江县局部地区影像(数据来源:GF-2,成像时间:2018.10)

图4a.三北防护林局部3—齐齐哈尔市龙江县局部地区影像(数据来源:SPOT-5,成像时间:2005.10)

图4b.三北防护林局部3—齐齐哈尔市龙江县局部地区影像(数据来源:GF-2,成像时间:2018.10)

陕西延安退耕还林工程

1999年,延安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短短20年来,退耕还林上千万亩。为了展示近30年来延安退耕还林的变化过程,分别采用了1989年(退耕前)SPOT-1、2008年(退耕中)SPOT-5和2019年(退耕后)的GF-2卫星遥感数据进行了动态展示(图5)。

从动态图中可以看出,1989年蜿蜒在这片黄土高原上的耕地,在2008年已有部分绿起来了,至2019年基本上全部变绿。

图5.延安退耕还林动态图

图6、图7和图8从延长县三个局部地区对比展示了2008年和2019年陕西延安退耕还林工程的进展状况。从遥感影像对比图可以看出,相较于2008年,2019年三个局部地区的林地显著增加,耕地明显减少。

图6a.陕西延安退耕还林工程局部1—延长县局部地区影像(数据来源:SPOT-5,成像时间:2008.04)

图6b.陕西延安退耕还林工程局部1—延长县局部地区影像(数据来源:GF-2,成像时间:2019.08)

图7a.陕西延安退耕还林工程局部2—延长县局部地区影像(数据来源:SPOT-5,成像时间:2008.04)

图7b.陕西延安退耕还林工程局部2—延长县局部地区影像(数据来源:GF-2,成像时间:2019.08)

图8a.陕西延安退耕还林工程局部3—延长县局部地区影像(数据来源:SPOT-5,成像时间:2008.04)

图8b.陕西延安退耕还林工程局部3—延长县局部地区影像(数据来源:GF-2,成像时间:2019.08)

塞罕坝林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一道生态屏障。但在半个多世纪前,这里却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1962年,为了阻隔黄沙对北京的侵袭,林业部建立了塞罕坝机械林场。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者,从全国18个省份集结上坝,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高寒沙地造林。如今,塞罕坝林场的林地面积由24万亩增加到115.1万亩,是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森林覆盖率也从之前的11.4%提高到82%。2017年12月5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我国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被授予“地球卫士奖”。

图9.塞罕坝遥感影像动态变化图

图10a与图10b、图11a与图11b从塞罕坝两个局部地区展示了塞罕坝2008年与2020年的变化。从遥感影像对比图可以看出,相较于2008年,2020年新增了大面积的人工林,森林面积显著增加,植树造林效果显著。

图10a.塞罕坝局部1—河北省承德市局部地区影像(数据来源:GoogleEarth,成像时间:2008.03)

图10b.塞罕坝局部1—河北省承德市局部地区影像(数据来源:GF-2,成像时间:2020.07)

图11a.塞罕坝局部2—河北省承德市局部地区影像(数据来源:GoogleEarth,成像时间:2008.03)

图11b.塞罕坝局部2—河北省承德市局部地区影像(数据来源:GF-2,成像时间:2020.07)

展望:

《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2017-2030年)》的“愿景部分”特别提到:“所有类型森林及森林以外树木得到可持续管理,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为当代和子孙后代提供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效益。”

让我们,所有人,所有国家,携手行动,保护森林!

作者:彭燕、阎世杰、刘慧婵

来源: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本文关键词: 世界森林日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