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尚穿搭
棉布如何导致亡国?害惨黑人的为何是印度?
2023-05-29 10:28:01
Mars
185
来源:墨家君

棉布。去年年初,新疆棉事件还历历在目,到了年底,英特尔、沃尔玛再次掀起抵制新疆产品的高潮,沃尔玛也就算了,英特尔这造芯片的,根本用不着新疆的长绒棉和大枣葡萄干儿,他来凑这个热闹,实在是有点扯淡。

棉布

其实年初的时候,up就想扒拉一下棉花这个话题。不过,美国和中国打毛衣战,这么多商品,为什么我们要单单把棉花挑出来当引子呢?这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根子,是从棉花树上长出来的。我们历史课上学过的西方发家史,比如资本主义萌芽、奴隶贸易、殖民扩张、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城市化、全球化,甚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的起源等等,都是围绕着棉花展开的。而现在,中国逆袭成了世界第一棉花大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棉花即将撼动西方的定价权,“社会主义的棉花”快要赢了!这对西方来说,大概就像挖祖坟一样难受吧。

所以,up一直有个想法,以棉花为切入点,把资本主义的历史好好扒一扒。不过,要把这个话题讲清楚、讲有趣,这可是个难度不小的大工程。我也是身患晚期拖延癌,这一拖就拖过了年,也拖过了棉花最热门的时候,直到现在才准备好资料,所以不得不请大家听一个“过期热门”,实在不好意思,还请各位老铁们海涵。

好了,废话不说,我们上车出发。

虽然现代中国的棉花产业很牛逼,但中国的确不是棉花的起源国。据一些考古学家推断,我们南边的“老朋友”——三哥,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棉花用途的国家。大约7000年前,印度次大陆开始种植棉花,大约5000年前,印度原住民开始用棉花纤维纺线。再加上印度盛产植物性染料,所以印度在印染技术,特别是媒染剂和防染剂的应用上领先于世界。凭借这全方位的优势,印度棉布在公元10世纪前后渗透到整个亚洲,又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北非、地中海等地。

这是让三哥非常自豪的一件事情,正如大雄甘地所说,当印度给欧洲供应棉布时,欧洲人“还沉浸在野蛮、无知和粗野之中”,身上还穿着自青铜时代祖传的亚麻布和皮草。

欧洲不生产棉花,太寒冷太潮湿,棉花长不起来,自古以来御寒全靠活剥动物的皮。

所以,当阿拉伯人第一次把棉花带入欧洲的时候,这帮乡巴佬都惊呆了!欧洲人想象不出这会是一种植物,于是他们认为棉花是植物和动物的混合奇行种——小绵羊长在树上,夜里会自己弯腰喝水吃草,再也不用牧羊人辛辛苦苦放牧了。

植物绵羊

这个时候,印度和中国仍然是世界棉纺织品生产的中心,中印两国依然掌握着最尖端的纺织技术。中国的棉布基本都自己消化掉了,但印度的棉布,则完全是另一个故事了。

1498年,葡萄牙探险家达·伽马成功地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为欧洲人打开了通往印度之门,开启了香料贸易。这个知识点相信小伙伴们都背过、考过。但是历史老师肯定没告诉你,葡萄牙人在做香料生意的同时,发现了漂亮的印度棉布,带回欧洲后受到疯狂的追捧,并且被评价为“要么是仙女的杰作,要么是昆虫的作品,反正绝不可能出自人类之手”。

得嘞,印度人就这样被开除人籍了!

衣食住行,人活着离不开吃饭和穿衣服,这两样直到今天依然是生活类消费中最有利可图的,古代就更不用说了。更何况欧洲人在穿衣服上向来没太多选择,中国的丝绸实在太贵了,只有王族和贵族消费得起;而精美的印度轧光印花布和细平布相对便宜,吸引了欧洲正在崛起的资产阶级。

就这样,葡萄牙人的货船里除了香料,又多了一样货品——印度棉布。我们不生产棉布,我们只当棉布的搬运工。这项贸易的利润可想而知,而这种肥的流油的贸易线路,自然会被所有强国盯着。先是荷兰和英国挑战葡萄牙,然后是英国打败了荷兰,独霸印度纺织品贸易。

1600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了。主要贸易货物包括:印度的棉布、棉花、染料,还有来自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其中最主要的货物,还是棉纺织业相关产品,占公司全部货物的75%。一时间,欧洲到处都是印度棉布的身影,新的时尚应运而生。根据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描述,棉纺织品“悄悄潜入我们的家里,我们的衣橱和寝室中,化为我们的窗帘、坐垫、椅子和床单”。

那么,印度棉布出口这么牛逼,是一件好事吗?

事实上并不是,这反而是印度倒大霉的开始。正是棉花和棉布贸易带来的巨额利润,才驱动英国一步步蚕食印度,最后让印度彻底亡国。

起初,东印度公司实力有限。他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少数港口城市的郊区,再后来,他们沿着印度次大陆的海岸线,建造了一些据点,比如马德拉斯、苏拉特、达卡、卡西姆巴扎尔、卡利卡特等地。英国人的棉布贸易也是很有特色的,公司本身不和印度棉布的生产商打交道,而是向本地中间商,又称巴尼亚人下订单。巴尼亚人往往和印度内陆的地主、农民、个体纺织工关系密切,由他们收购棉花或棉布,再转手卖给东印度公司。

英国人这种操作其实不难理解。毕竟,公司的老爷们说不来印地语,吃不来“干净又卫生”的印度美食,和印度本地人实在是沟通不良,只能严重依赖二道贩子。达卡的东印度公司库房里,有一份1676年棉布买卖销售记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英国人买布的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在货船抵达港口的8到10个月之前,与巴尼亚人签订棉布供应的详细合同,明确规定棉布的质量、式样、价格和交货日期,付第一笔定金。

第二步,二道贩子巴尼亚人接到订单后,立刻找本地三道贩子,也就是各种小型中间商预付第二次定金。三道贩子开始下基层,寻找内陆村庄的个体织工签订协议,并为成品布料预付第三层定金。

第三步,棉布织完了,再按照相同的链条运到东印度公司在达卡的库房,然后打包运回欧洲。

在这个生产系统中,定价权依然掌握在生产者,也就是印度纺织工的手中,他们可以自由控制工作的节奏,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还保留把产品卖给其他客户的权利,有点像现代的订单外贸。而且随着欧洲需求的增长,印度的二道、三道贩子和纺织工完全可以提高价格,待价而沽。因为,生产的棉布完全不愁卖,卖给英国商人还是阿拉伯莫卧儿商人,都由他们说了算。而印度统治者——本地王公们也获得了好处,他们可以收一大笔进出口税。

不过呢,站在英国人角度看,这就叫层层外包、层层盘剥。今天和印度做过外贸生意的朋友都知道,三哥做生意确实有点不靠谱,有亿点点爱占小便宜,苦逼的英国人为了买棉布被三哥揩油揩了整整两百年。

当然,在三哥神奇的脑回路里,是很为此自豪的,不然甘地为啥会说那句“当印度给欧洲供应棉布时,欧洲人还沉浸在野蛮、无知和粗野之中”呢?不过,三哥向来缺乏自知之明,这时候的欧洲,可不是野蛮而无知的,相反,他已经有小半个屁股坐在“世界霸主”的宝座上了,反而是印度,在欧洲人眼中,才是野蛮而无知、等待欧洲文明人去“拯救”的。

个别英国学者,喜欢把惨绝人寰的黑奴贸易甩锅给印度。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殖民扩张时代,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荷兰等列强在美洲强占了大量的土地,劫掠了无数黄金和白银。一开始,他们就是用这些赃款来印度购买棉布的,但由于印度棉布太贵,钱用着用着就用完了,怎么办呢?殖民者发明了一条新的致富路径:在新大陆开辟种植园,种甘蔗制糖,也有水稻和烟草,后来也种棉花等。这就相当于,用美洲的农产品来换印度的工业品。但这些种植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黑奴贸易开始了。

奴隶商人并不会自己亲手去抓黑奴,他们一般都是付钱给非洲部落酋长们,向他们购买奴隶。抓黑奴的,全是这些酋长。而这个支付的酬金,就是印度棉布。因为印度棉布颜色鲜亮符合酋长的审美,透气性强散热好非常适合非洲湿热的天气,这可是酋长们花钱都买不到的好东西啊。就这样,公元1500年后的三个世纪里,超过800万奴隶从非洲被贩运到美洲。他们大多来自非洲大陆中西部的贝宁湾、黄金海岸和比夫拉湾。

与此同时,一代代酋长们自然就不缺漂亮衣服了。

这一点可能会颠覆很多人的认知,up以前也以为,奴隶贸易要么是强抢,要么是用玻璃弹珠骗的,查资料后才发现,居然是印度棉布,而且棉布占了支付手段总额的大约60%。 一个健康强壮的黑人男性,价值一匹18码长的细棉布。

听起来不贵,但欧洲商人还是很头疼,因为黑叔叔黑婶婶的品味非常高雅、挑剔且多变,“很少有两个村庄有相同的消费品位”。这就搞得奴隶商人必须备很多种布料,每种的量还不多,即便换做现在,且不说大公司,义乌的小作坊都不搭理你。

奴隶船的路线一般是这样的。从欧洲出发,装载着精心分类的各式各样的印度棉布,以迎合非洲海岸线上多位黑叔叔的不同需求。用印度棉布在非洲买好奴隶后,把奴隶贩运到美洲的种植园去,生产供欧洲消费者享用的农产品,最后再满载农产品返回欧洲市场。这就是我们历史课上都学过的三角贸易。这个链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欧洲市场越需要印度棉布,欧洲商人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来采购,那么美洲的种植园规模就越大,黑奴的需求就越多,也就需要采购更多的印度棉布用来购买黑奴。

这种贸易,是驱动欧洲殖民扩张的原动力。

没人会嫌弃自己钱赚的太多。对于英国人来说,三角贸易全是顺差,唯独印度棉布这里让他吃了大亏,卖奴隶赚的钱都贴给印度人了。英国做梦都想摆脱二道三道贩子,强迫那些手艺人只为东印度公司工作,产品也全包给东印度公司!然而想要做到这一点,东印度公司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贸易,而是必须变成统治者。

大英的行动力还是很强的。1670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批准东印度公司,有权在印度获得领土,并在其控制区内建立军队、铸造钱币和行使其他权力。这句话怎么看都有点不对劲,一个主权国家授权自己的一家公司去另一个国家获取领土!虽然很魔幻,但这的确是殖民时代弱肉强食的真理。1689年,东印度公司统治金奈和孟买;1765年他们统治了孟加拉,并在此后几十年中扩张到了南亚的其他地区;1790年代,印度西部的整个产棉地区都被整合进东印度公司的领土中。最后,印度“合法”的变成了“东印度公司的领地”。

一家公司为了棉布贸易的利润,征服了这么大一个国家,倒不是英国人有多强,而是印度人四分五裂。正如马克思爷爷分析的:“大莫卧儿皇帝的无限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打倒,总督们的权力被马拉塔人打倒,马拉塔人的权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他们全部征服了。”

不列颠人每控制一块地方,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移除棉布生意的各道贩子,把收购棉布这个关键工作,交给那些直接受雇于东印度公司的印度代理人。

接下来,公司一步步把纺织工收入自己囊中。第一招是金融控制。人总有急着用钱的时候,纺织工特别容易缺乏流动资金,过去一直有小额贷款的习惯。但是,当东印度公司控制印度主权后,英国商人垄断了印度主要区域的经济控制权,独家发行高利贷。欠了一屁股债的纺织工还敢不听公司的话么?

第二招,断你的根。东印度公司借口打击、反抗“印度王公敲诈勒索”,鼓励那些散落在印度各地的织造作坊从原址搬迁到英国控制的港口,比如孟买或者达卡,集中起来生产,这样一来,可怜的纺织工就不用再受王公们的剥削啦!这种宣传的效果是很显著的,1776年,仅在达卡地区一地就聚集了8万名纺纱工和2.5万名织工。大家看,站在道德高点上搞制裁,嘴上是主义,心里是生意。真是祖传的。

渐渐的,英国控制了一切,印度人则丧失了定价权,甚至丧失了客户的选择权,进而失去了人身自由,变成了东印度公司的韭菜。印度历史学家阿拉沙拉南说 :“纺织工不能再为自己选择的主顾生产,他们不得不接受棉纱作为报酬,他们工作的时候还受到住在村子里的公司代表的严苛监督。有时候,公司代表甚至会站在织机旁监督纺织工,以确保这些棉布按约定卖给公司。”

既然是韭菜了,那完全就任由东印度公司为所欲为。英国发明了一套新的税务体系,惩罚那些为别的客户生产棉布的织工,这有点像你的老板不许你接私活。但现代老板顶多罚钱,了不起开除;东印度公司的处罚就有点恐怖了:把本人和儿子们抓起来,一通毒打,再把他的脸涂成黑白色,反绑双手,并在英国人雇用的印度士兵的押送下,在村里游街,高喊口号“任何织工被发现接私活,就是我这个下场’”。

这些强硬政策,的确成功地为东印度公司提供了更多数量的棉布。1727年,欧洲从印度进口了总计大约3000万码棉布,但是到了1790年代,增加到每年8000万码左右,印度棉布曾一度统治了欧洲市场,东印度公司也随之走向历史巅峰。而这背后的代价,是印度织工收入大幅下降、城市聚居后的贫民窟、007工作制和饥荒导致的“空前死亡率”。

但是,东印度公司的倾销,反过来刺激了欧洲本土的纺织业。东印度公司赚取的天价利润,当然让欧洲大陆的商人垂涎欲滴。但是,欧洲的气候环境种不活棉花。千年来,棉花长遍了亚洲、非洲和美洲,但就是不来欧洲,特别是不列颠的任何一个地方。浪漫的法国革命者曾经尝试过在法国南部种棉花,最后不得不向大自然投降。

英国人倒不怎么发愁这个问题,没原料那就进口吧,殖民地有的是。棉花种植对土地肥力消耗惊人,所以大规模种植棉花,就需要种植园永不停息的扩张,新大陆正好可以满足这个要求。而棉花种植是一种劳动力密集产业,唯有人身受限的奴隶能被任意驱使。于是美国的奴隶种植园高速发展起来,黑奴种出来的棉花,全部都被运到了英国。

起初,英国的生产方式还是挺小农的,商人把新大陆的棉花预付给农民,农民在农忙之余纺纱织布,完了后把成品返还给商人。但随着棉布需求的爆炸式增长,纺织的收入完全超过了种地,一些农民最终放弃了耕种,转型成全职的棉纺织工。不过,英国本土的纺织工比印度纺织工更悲惨,印度人起码还有原料,还有传统的技术和市场,而英国的棉纺织工人什么都没有,没有独立获得原料的渠道,也没有独立进入市场的方式。他们完全依附于剥削他们的商人。

而那些商人转变为大型实业家,扩大生产规模,改进技术,以求在价格和质量上与印度棉布竞争。

这里要提一句,欧洲早期的棉 纺技术,全是从印度那里偷来的。这大概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工业间谍活动吧。

印度棉布之所以会那么受欢迎,是因为它们精美的图案和亮丽的色彩。印染技术无疑是非常关键的。乔治斯·罗克斯偷到了印度人的雕版印花技术;另一位东印度公司海军军官乔治·博利厄偷到了印度工匠制作细平布的方法。在整个17和18世纪,英国棉布商一直在copy印度棉布的图案,然后再运用印度棉布的印染技术复制出来。 这里举两本书为例。第一本:《班加罗尔纺织品加工及当地人丝、棉染色流程记录》,第二本《给棉纱或布料快速染上牢固的土耳其红,又称亚德里安堡红的真正的东方流程》,这种非常硬核的技术读物,居然曾一度是欧洲的畅销书。

在种种这些努力之下,到1740年代,欧洲棉产品制造商几乎能仿制一切棉纺织品了。然而,尽管欧洲人疯狂剽窃印度的技术,但本土生产的棉布,无论是质量,还是价格,依然不能匹敌印度棉布。高端产品线,无论是质量、颜色,还是图案的创新都比输了;而中低端产品,毕竟原料全靠进口,成本压不下去,价格根本没法和印度棉布打。

这该怎么办呢?非常熟悉的配方——贸易保护主义。英国、法国和其他新崛起的列强,出现了一批蹦跶的很高的资本家,他们呼吁,必须以国内生产的棉布取代从印度进口的棉布,要让本国纺织业“再次伟大”。

仔细听一下他们说的话,大家肯定会觉得很耳熟。比如一个议员说,“我国制造业衰败的真正原因,是进口了越来越多的轧光印花布和印花纯色布,印度人不仅从普通百姓嘴边抢走面包,还夺走了所有人的工作机会”。另一位印花布老板则给财政部写信抱怨道:“如果不禁止印度的印花布进口,那么一定会有非常多的人离开这一行业。”

这时候,大家都选择性忽视了,进口印度棉布的东印度公司,其实也是英国人,印度都亡国了,还要白白承担一笔仇恨,太冤了!

而英国政府的反应也让我们有种既视感,那就是加关税。他们先是对“所有印花棉布、印度亚麻及所有印度制造的丝绸制品”征收10%的税,过了没几年,关税增加了一倍变成20%。再后来,议会干脆规定进口印花棉布为非法行为,只能进口白棉布到英国来印染,这条规定极大地推动了英国棉布印染业的发展。再过20年,售卖印度棉布、身穿印度棉布,完全成为非法行为。英国人,只能穿英国布,穿印度棉布的,坐牢去吧。

与英国类似的,法国也把进口印度棉布定为非法行为。而且惩罚措施变得越来越严厉,包括监禁和死刑。1785年,快要上断头台的国王路易十六下令,将5万多名走私棉布的犯人发配去法国海军服苦役。

其他欧洲国家也跟进。威尼斯、荷兰、普鲁士、西班牙,甚至连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都纷纷宣布进口印度纺织品为非法。

可怜印度,因为棉布被东印度公司亡国,结果亡了个寂寞。而东印度公司失去这个最主要市场后,也开始一步步衰落。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专供非洲酋长们的印度棉布,没被纳入制裁清单,因为这些棉布专供奴隶贸易。毕竟黑叔叔黑婶婶品味高雅,人家不认次品的欧洲棉布,只有原版的印度棉布才能换来黑奴。

大家可能有疑问了,为什么欧洲各国都这么重视棉纺织业呢?看过up伏特加系列的朋友肯定还记得,伏特加是俄罗斯的支柱产业和税收明星,俄国军事改革的军费全部来自伏特加。那么,纺织业就是西欧的伏特加,是当时的支柱产业,如果纺织业倒了,国王们也就没税收来养军队了。

这是一场前后延续将近一百年的制裁和关税大战,可以说是贸易保护主义,也可以理解成“保护国内缺乏竞争力的民族产业”,反正不管怎么样,总算是让欧洲的棉纺织业发展起来了。有了税收,就能支撑军队扩张,打造一个更强大的国家,进而争夺更多的资源。

美国历史学家斯蒂文·贝克特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颠覆了以前我们学过的知识,那就是:西方资本主义,不是通过技术革命推动的,而是殖民战争打出来的。技术革命反而只是殖民战争的一个结果而已。贝克特把这种模式称为战争资本主义,其核心是奴隶制度、剥削原住民、帝国扩张、武装贸易,以及资本家对外国土地的主权声称,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侵略就是战争资本主义的典型案例之一。

但是,直到这个时候,英国商人依然只是全球棉花工业中的重要一环,因为英国工人的出产仅占全球产量的一小部分,英国农民也没有种植任何棉花。他们靠着贸易保护主义,勉强维持住国内这块小小的市场,但整个欧洲,以及非洲、美洲,当然也包括亚洲的市场更加庞大。谁能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谁就能成为棉布贸易的霸主,“钱”途无量。而英国人在这方面有先天的优势,他们通过殖民战争,手中已经掌握了原料产地和充足的黑奴,还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保证了贸易渠道的安全。所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一场技术革命,就可以送大英去天堂啦!

好啦,今天关于印度棉布的苦逼史就讲到这里,下一期,英吉利起飞!我们不见不散!

参考资料:

毛树春 《当代全球棉花产业》

萨拉·费《改变世界的布料:印度印花棉布的艺术与时尚》

浅田实《东印度公司:巨额商业资本之兴衰》

贝克特《棉花帝国》

理查德·霍尔《季风帝国:印度洋及其入侵者的历史》

乔吉奥·列略 《棉的全球史》

本文关键词: 棉布
本文标签: